赵牧闻言,却是当场很不给面子的直接嗤笑一声!
而且,赵牧根本就没接他这个话茬。
只是转而说道:“南海路远风波险恶,此事还需要考虑考虑。”
“这是自然!”阮文山似乎也不意外,躬身道:“既然请柬已送到,期待三个月后,能在珍珠岛领略东家风采。”
“在下告辞。”说完,这人再次行礼,干脆利落地转身离去,毫不拖泥带水。
他走后,阿依娜从侧门悄无声息地进来。
“珍珠岛,”赵牧拿起那份请柬,在手里掂了掂,“听着就是个龙潭虎穴。鸿门宴啊这是。”
“公子,去还是不去?”阿依娜问道。
“去,为什么不去?”赵牧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弧度,“人家都把台子搭到南海了,还点了名要我去唱戏,不去岂不是太不给面子?”
“更何况,我也想亲眼看看,这海龙会到底是个什么成色!”
“也顺便瞧瞧......除了敖彪之外,还有哪些牛鬼蛇神跟他们勾搭在一起。”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东宫丽正殿内。
李承乾看着百骑司刚刚送来的密报,眉头紧锁。密报不仅确认了“海龙会”这个庞大组织的存在,也提到了他们向“天上人间赵牧”发出邀请之事。
“海龙会……珍珠岛……”李承乾喃喃自语,脸上满是担忧,“赵兄此去,必然危险重重。这伙人盘踞南海多年,与各国权贵勾结,实力深不可测,绝非敖彪之流可比。”
太子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断,立刻起身,道:“不行,不能让赵兄独自涉险。”
“备车,孤要出宫一趟。”
夜幕初降,李承乾便微服来到了天上人间,径直上了三楼赵牧常用的雅阁。
赵牧似乎早知道他会来,桌上已经备好了酒菜。
见到太子,他自然也没多礼,只是笑着招呼罢,便开门见山问道:“殿下可是为了那四海珍奇会而来?”
李承乾在他对面坐下,神色凝重:“赵兄,你都知道了?”
“此事非同小可,那海龙会……”
“殿下放心,”赵牧给他斟了一杯酒,语气轻松,“这事儿我自有分寸。”
“他们既然以商会名义相邀,明面上总得讲点规矩。”
“再说了,我不过是个商人,去参加个买卖聚会,他们还能把我吃了不成?”
“可是……”
“没有可是。”赵牧打断他,压低了声音,“殿下,这说不定还是个机会。咱们正愁对南海情况知之甚少,他们这就把门打开了。”
“我去了,不仅能摸摸他们的底,说不定还能替朝廷看看,这南海的水,到底有多深。”
他顿了顿,看着李承乾,意味深长地说道:“当然,我一个商贾,人微言轻。”
“若是朝廷也能派个把观察使或者市舶司专员之类的人物,以官方身份,光明正大地去瞧瞧,岂不是更名正言顺?”
“也显得咱们大唐,对南海商贸,是真的很关心嘛。”
李承乾闻言,先是怔了一下,随即眼中爆发出惊人的神采。他猛地抓住赵牧的手臂:“等等!赵兄,你的意思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太子快速在阁内踱了两步,方才的忧色被一种混合着兴奋与谨慎的神情取代:“如此一来,不仅能护你周全,更能将这珍奇会变成我大唐窥探南海的窗口!”
“妙啊!!!”太子猛地双掌相机,扭头道,“赵兄,孤回去就面见父皇,定然要派一支……不,必须派一支能代表朝廷颜面,又能随机应变的精干队伍随行!”
赵牧笑了笑,举起酒杯:“那就预祝我们这趟南海之行,能满载而归了。”
两只酒杯轻轻一碰,发出清脆的响声。
窗外,是长安城璀璨的灯火。
而他们的目光,似乎已经投向了那片遥远而神秘的蔚蓝大海。
长安城的秋意渐浓,残荷早已收拾干净的太液池水面上泛着清冷的波光。
然而,与这日渐凛冽的天气相反,朝堂之下,某些暗流却开始不安地涌动起来。
东宫丽正殿内,李承乾的眉头几日来都未曾完全舒展。
岭南敖彪虽还为落网,但鲲鹏会案却已尘埃落定,而且新政也在稳步推行。
但他东宫的案头上,却多几份来自御史台的奏疏。
这些奏疏措辞委婉,看似忧国忧民,实则绵里藏针。
有的说,“太子殿下锐意进取,开海通商固是良策,然亦需把握分寸,过于倚重商贾,恐失朝廷体统,寒了士人之心。”
还有的则隐晦提及,“闻听岭南新贵牧云商会与市井勾栏往来密切,其背景颇值得玩味,殿下与之过从,恐招非议。”
更有一份,直接引用儒家经典,大谈“重农抑商”乃立国之本,暗示开拓南海是“舍本逐末”,“易启边衅,劳民伤财”。
这些声音不算响亮,却像苍蝇一样,在耳边嗡嗡作响,试图干扰新政的推进,更将矛头隐隐指向了正在为南海之行做准备的赵牧。
“殿下,这些言论背后,恐怕不止是几个迂腐老臣那么简单。”马周站在一旁,低声分析,“岭南利益盘根错节,敖彪虽倒,其昔日荫庇下的,或是与他有间接往来的势力,未必甘心。”
“或许,也有人不愿见朝廷的水师真正强大起来,触及他们在海上的某些私活。”
李承乾冷哼一声,将一份奏疏掷于案上:“孤行得正,坐得直,何惧这些宵小之辈的闲言碎语!南海开拓,势在必行!”
话虽如此,但身为太子的他也明白。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这些舆论若任其发酵,终究是个麻烦。
与此同时,天上人间却依旧是那副醉生梦死的模样。
三楼的揽月轩内,今夜灯火通明,笑声不断。
赵牧做东,设了一场不算盛大却极精致的私宴。
受邀的除了老熟人周老板,吴坊主,还有一位特殊的客人......
如今早已从岭南归来,并在长安士林中风头正劲的才子顾青衫!
他因那几篇《岭南游历见闻录》名声大噪!
虽文风依旧偏向古雅,但内容务实,关注民生,已被被许多年轻士子奉为偶像。
其中甚至还有张远,王二等此前科举制中大放异彩的寒门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