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的饭店地方不大,但是也足够摆几桌酒席。
庆来早早的跟人家联系好了菜式,看时间差不多了,就把东西还有那个红色的账本收起来,带着去了街上的饭店。
叶清明跟苏怡今天穿的很简朴,早早的就在饭店门口等着,庆来则是在饭店门口摆了一张桌子,身边放着那两个装着喜包的大纸箱,谁来上喜钱就给一个喜包,因为是假期的最后一天,孩子们还没有开学,很多孩子跟着过来混饭吃,陈蘩看到跟着家长过来吃饭的孩子,就给人家口袋里装上一把糖果。
陈蘩已经离开陈田好些年了,有时候一年都不能够回来一次,村里这些小孩子她都不知道是谁家的,有些被孩子要求喊陈蘩姑姑,有些孩子则是被家长要求喊陈蘩姑奶奶。
卫承听得惊讶,他不知道村子里的人还要论辈分,喊陈蘩姑姑,就要喊他姑父,喊陈蘩姑奶奶,就要喊他姑姥爷。
村里的人过来,一般是先跟庆来打个招呼,然后再去跟叶清明问声好,庆来就会跟叶清明介绍这是谁家的那是谁家的,叶清明态度非常的谦和,笑着问好,陈蘩凑到卫承的耳边,小声的说:“看到我爸的态度没有?在我爷爷奶奶家里都没见他这么好。”
卫承笑而不语,陈蘩继续吐槽:“都说女婿到了老丈人家里就得谦卑恭顺的,我爸这老女婿,把这个道理拿捏的很好。”
卫承笑着说:“那我是不是也要按照爸爸的这个标准来呢?”
陈蘩摇头:“你是新女婿,还有一个容错阶段,现在很拘谨是正常的,可惜咱们大年初二回娘家不能过来,要不然,你可以体验一下这边大年初二是怎么迎接新女婿的。”
这附近,大年初二新女婿上门那可是整个家族的大事,不仅是家里要早早的给新女婿准备好荷包蛋,家里的大小舅子,甚至是堂兄弟们,甚至是叔叔伯伯们都要好好的招待新女婿。
陈蘩他们小时候,挺喜欢看的就是新女婿上门,有些在老丈人家里喝多了,躺炕头上起不来,有些骑着自行车歪歪扭扭的往家里走,走到半道上摔倒爬不起来也是很多的,所以,过年开学之后,同学们凑一起说说哪个村的新女婿出的糗事,也是挺热闹的一件事情。
入席之后,叶清明坐的那桌是村里的长辈们,作为陈蘩的父亲,叶清明端起酒,表示了对来参加婚宴的乡亲们的感谢。
村里这些长辈们知道叶清明的身份,自然是不敢像别的场合一样,变着法的劝酒,今天的婚宴,非常的文明,不仅是叶清明这一桌,别的桌上的也都是该喝酒的时候举起来酒杯喝酒,不喝酒就喝茶,菜色比较丰富,吃的也高兴。
庆来帮着忙前忙后的,就有村里的人问庆来:“庆来,你啥时候娶媳妇啊?”
庆来笑着说:“最早也得明年吧,到时候一定请大家伙来喝喜酒啊。”
听到庆来说明年要娶媳妇,就有人问:“庆来啊,你媳妇是做啥的啊?”
“她还在读研呢,明年就能毕业,我们打算等她毕业回来参加工作了就举行婚礼。”
这也是提前跟村里人说一声,虽然具体的婚期还没有定下来,但是也让大家有个准备。
三婶子身边一个上了年纪的大娘小声的说:“这俩孩子是真争气啊,当初陈老大夫没了,就有人说这俩孩子也完了,看看人家现在,都是研究生,庆来还是省里的干部,咱们村出去的孩子,谁能赶上庆来有出息?”
三婶子知道这俩孩子一路走来多不容易,跟着点头:“对,俩孩子争气,别说这俩靠着自己考学出去的,就是看人家庆来这行事作派,看咱村里这个年纪的,谁能赶得上?”
“要不怎么说,还是陈老大夫会调教人呢?这庆来可是陈老大夫一手调教出来的孩子。”
旁边一个小声的说:“那庆贤不也是陈老大夫调教出来的孩子吗?可没见庆贤多有出息。”
三婶子就说:“你这就是抬杠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庆来有陈老大夫的调教,自己也争气,才有今天的成绩,庆贤这孩子啊,唉,不好说。”
陈蘩跟卫承拿着酒瓶走到这边,要给她们倒酒,三婶子就说:“蘩蘩啊,你跟小卫坐着吃饭就好,我们自己来。”
陈蘩笑嘻嘻的说:“三婶子,诸位大娘婶子,我从小可是你们带着长大的,今天我结婚,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大事,我给诸位倒酒是应该的。”
那边庆来也说:“对,三婶子,让蘩蘩给你们倒酒。”
三婶子就端着被陈蘩倒满的红酒杯,对她们这一桌的大娘婶子们说:“姊妹们,蘩蘩是咱们看着长大的,我可是把蘩蘩看的比我们家的几个孩子都重要,今天孩子请咱们喝她的喜酒,我祝蘩蘩以后生活美满幸福,工作顺利。”
宝子们呀,顺手点点催更呀,多谢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