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府的仲秋总带着几分清甜的气息,通和集市的青石板路上落满了金黄的梧桐叶,万宝楼前的石榴树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连护民所外老槐树的浓荫下,都飘着来自农艺学院的麦香。陈文瀚刚在同心坊的茶馆敲定与西域商队的皮毛贸易,便见卡文迪抱着一个藤编篮子,脚步轻快地走来——篮子里装着几个红扑扑的果实,表皮光滑鲜亮,散发着淡淡的果香,与中原常见的梨、桃截然不同。
“陈帮主,你看这西洋来的‘苹果’!”卡文迪掀开篮子,眼中满是兴奋,“这是我从欧洲商团马可那里换来的果苗结的第一茬果实,果肉脆甜多汁,还能储存三个月以上,比中原的鲜果耐放多了!我已经在农艺学院种了五十株果苗,若是能在平阳府推广,既能丰富百姓的果盘,还能成为新的通商货品!”
陈文瀚拿起一个苹果,沉甸甸的手感格外扎实,咬下一口,清甜的汁水在舌尖散开,带着几分微酸,口感脆爽。“这苹果确实不错!”他点头称赞,“只是中原百姓从未见过这种水果,怕是需要一段时间接受;而且果苗来自西洋,不知能否适应平阳府的水土,还得请姜伯与钱掌柜帮忙看看。”
两人当即前往农艺学院。此时的农艺学院里,姜伯正带着农户们给冬小麦浇水,钱掌柜则在调试新改良的农具。看到卡文迪手中的苹果与果苗,姜伯放下手中的水壶,仔细查看果苗的根系与叶片:“这果苗根系还算健壮,但叶片边缘有些发黄,怕是不太适应咱们这里的土壤酸碱度。”
钱掌柜也凑上前,用随身携带的试纸测试土壤:“果然,咱们这里的土壤偏碱性,而西洋苹果适合在微酸性土壤里生长。不过没关系,咱们可以用腐叶土与泥炭土改良土壤,再适量施用硫磺粉,调节土壤酸碱度,定能让果苗成活。”
卡文迪闻言,心中大喜:“有姜伯与钱掌柜帮忙,我就放心了!我还想着,等苹果苗长势稳定后,在城南开辟一片苹果园,既能作为示范田,又能让百姓们直观看到苹果的生长过程。”
陈文瀚当即拍板:“就这么办!我们在城南划出百亩土地作为苹果园,由卡文迪负责果苗培育,姜伯与钱掌柜负责土壤改良与技术指导,再让农户们参与种植,熟悉苹果的养护方法。”
消息传出后,平阳府的农户们纷纷报名参与苹果园建设。有的帮忙搬运腐叶土,有的负责翻耕土地,有的则跟着卡文迪学习修剪果枝——西洋苹果的修剪方法与中原果树不同,需要将病枝、弱枝剪掉,保留健壮的主枝,才能让果实长得更饱满。
韦小宝也凑了热闹,他跟着农户们一起给果苗浇水,还别出心裁地在每棵果苗旁插了个小木牌,上面用彩笔写着“苹果宝宝快快长”,引得众人阵阵发笑。“等苹果熟了,俺要做苹果糖画、苹果糕,还要用苹果酿酒,让大家尝尝新鲜!”他一边浇水,一边兴致勃勃地规划着。
土壤改良与果苗种植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姜伯根据《神农秘种录》中的“土性调和”之法,指导农户们将腐叶土、泥炭土与原土按3:2:5的比例混合,再每亩施用二十斤硫磺粉,调节土壤酸碱度;钱掌柜则制作了“滴灌施肥一体化”设备,将水与稀释的有机肥通过竹管精准输送到果苗根部,既节省水肥,又能促进果苗生长;卡文迪则每天记录果苗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现叶片发黄、蚜虫滋生等问题,便及时与姜伯、钱掌柜商议解决办法。
然而,就在苹果苗刚长出新叶时,平阳府遭遇了一场罕见的秋寒。夜间气温骤降至冰点以下,不少苹果苗的新叶被冻伤,有的甚至整株枯萎。农户们看着辛苦种下的果苗,心疼得直掉眼泪:“这可怎么办啊?刚种活没多久,就被冻坏了,难道这西洋苹果真的不适合在咱们这里生长?”
卡文迪也急得团团转,他从欧洲带来的种植手册里,并没有应对如此低温的方法。就在众人一筹莫展时,姜伯却从农艺学院的仓库里搬出了一批稻草与麻绳:“大家别慌!咱们用稻草将果苗根部包裹起来,再用麻绳将枝条绑紧,外面罩上油纸,就能抵御低温!这是先祖传下的‘防寒术’,以前用来保护桃树过冬,效果很好!”
众人当即行动起来,有的收割稻草,有的裁剪油纸,有的则忙着包裹果苗。陈文瀚与沈知微也赶来帮忙,他们带着护民所的弟子与官府的差役,连夜给所有苹果苗做好了防寒措施。次日清晨,阳光升起,解开油纸后,果苗的主枝果然完好无损,只是冻伤的新叶需要修剪掉。
“姜伯,您这方法真是太管用了!”卡文迪握着姜伯的手,激动地说,“若不是您,这些果苗怕是全毁了!以后,我还要多向您学习中原的果树养护技术,将中西方法结合起来,让苹果苗长得更好。”
姜伯笑着点头:“种植无国界,只要能让果苗成活、结果,任何好方法都该学习。这西洋苹果若能在咱们这里扎根,也是百姓的福气。”
接下来的日子,众人更加用心地照料苹果苗。修剪冻伤的枝条、补充养分、防治病虫害,每一步都做得一丝不苟。随着气温逐渐回升,苹果苗不仅恢复了生机,还长出了更多的新枝,有的甚至开始孕育花苞。
转年春天,苹果园里的果苗终于开花了。白色的花瓣带着淡淡的粉色,密密麻麻地缀满枝头,微风拂过,花香弥漫了整个果园,引得蜜蜂嗡嗡作响,蝴蝶翩翩起舞。百姓们纷纷来到苹果园,欣赏这从未见过的果树花海,有的还摘下几朵花瓣,夹在书里做纪念。
“这苹果花真好看,不知道结出的果子会不会像卡文迪说的那么甜。”一位老农户望着满树的花苞,眼中满是期待。
“肯定甜!”韦小宝拿着刚做好的苹果形状糖画,递给老农户,“等苹果熟了,俺做真正的苹果糖给您吃,比这糖画还甜!”
花期过后,苹果园里渐渐结出了小小的青果。卡文迪带着农户们进行“疏果”——将长得过密、过小的青果摘掉,每个枝条只保留两三个健壮的果实,确保养分能集中供给,让果实长得更大更甜。钱掌柜则配制了“壮果肥”,用腐熟的豆饼、骨粉与草木灰混合,沿着果苗根部施下,为果实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七月盛夏,苹果园里的果实终于成熟了。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像一个个小灯笼,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陈文瀚与众人一起走进苹果园,摘下一个成熟的苹果,咬下一口,脆甜的口感比去年的第一茬果实更胜一筹。
“太好了!这苹果不仅长得好,口感也比在欧洲吃的更甜!”卡文迪兴奋地说,“这都是土壤改良与精准施肥的功劳,中西农艺结合,果然效果显着!”
苹果丰收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平阳府。百姓们纷纷来到苹果园,有的购买新鲜苹果,有的则询问苹果苗的购买方式,想在自家院子里种上几株;通和集市的商贩们也嗅到了商机,有的与农艺学院签订收购协议,将苹果运往各地销售,有的则开发出苹果干、苹果酱、苹果酒等衍生产品,在集市上大受欢迎。
马可带着欧洲商团的成员也赶来参观苹果园,看到满树的苹果,忍不住赞叹:“没想到西洋苹果能在平阳府长得这么好,而且口感比欧洲的更甜!这都是你们中西农艺结合的成果,太了不起了!我们要将平阳府的苹果运回欧洲,让更多的欧洲人品尝到这美味的果实!”
陈文瀚笑着说:“这苹果不仅是中西农艺结合的成果,更是咱们友谊的见证。以后,我们可以继续合作,将更多的西洋果苗引入平阳府,也将中原的优质果苗运往欧洲,让水果成为连接两地的新纽带。”
为了庆祝苹果丰收,平阳府举行了盛大的“苹果节”。苹果园里搭起了戏台,百姓们自发组织了歌舞表演;商贩们在果园外摆起了摊位,售卖各种苹果制品;姜伯、钱掌柜与卡文迪则在现场开设了“果树养护课堂”,向百姓们传授苹果种植技术,解答大家的疑问。
韦小宝更是忙得脚不沾地,他不仅在现场制作苹果糖画、苹果糕,还组织了“摘苹果比赛”,谁能在规定时间内摘下最多、最红的苹果,就能获得一筐新鲜苹果作为奖励。孩子们围着他,叽叽喳喳地报名参赛,果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当晚,苹果节的篝火晚会在果园里举行。百姓们、商贩们、欧洲商团的成员们围坐在篝火旁,吃着烤苹果、苹果干,喝着苹果酒,唱着歌谣。卡文迪弹起了西洋的吉他,姜伯则唱起了神农谷的古老歌谣,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旋律交织在一起,却透着同样的欢乐与温暖。
陈文瀚站在篝火旁,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感慨。从一颗小小的苹果苗,到一片丰收的苹果园,再到一场热闹的苹果节,这不仅是一次水果的成功种植,更是一次中西文化、技术与友谊的深度融合。他想起卡文迪最初带来苹果苗时的期待,想起众人克服秋寒、改良土壤的坚持,想起百姓们品尝苹果时的笑容,突然明白,平阳府的繁荣,正是源于这份包容、创新与同心协力。
姜伯走到陈文瀚身边,递给他一个刚烤好的苹果:“陈帮主,尝尝这烤苹果,又甜又软,是老朽按照神农谷的方法做的。”
陈文瀚接过苹果,暖意从指尖蔓延到心底。他望着远处的万宝楼与通和集市,又看了看眼前的苹果园与篝火,轻声说:“姜伯,您看,这就是平阳府——有农田的丰收,有商路的繁华,有百姓的欢笑,还有来自四海的友谊。以后,我们还要让这里长出更多的‘苹果’,让更多的美好在这里生根发芽,让平阳府永远充满生机与希望。”
姜伯点头,眼中满是欣慰:“会的。只要我们守住同心的初心,保持创新的劲头,平阳府定会越来越好,天下百姓也定会越来越好。”
月光下,苹果园的果树上挂满了红灯笼,与篝火的光芒交相辉映,映照着每个人脸上的笑容。百姓们的欢声笑语、商贩们的吆喝声、孩童们的嬉闹声,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一曲关于丰收、友谊与希望的乐章,在仲秋的夜空中久久回荡。陈文瀚知道,这颗来自西洋的苹果苗,早已在平阳府的沃土上扎根,不仅结出了甜美的果实,更结出了跨越山海的友谊与繁荣的希望,而这份希望,将永远在平阳府的土地上生长、结果,惠及一代又一代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