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矿洞口时,火堆上的罐头盒子已经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石蛙和竹笋的香味混合在一起,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
胡静把清理好的石蛙切成块,又加了半罐清水和少许盐,煮得软烂入味,光是闻着就让人食指大动。
可就在大家围着火堆准备吃饭时,耿桂兴却独自走到了旁边的石头上坐下,从背包里拿出自己带的压缩饼干,慢慢啃了起来,就连牛肉罐头他也没有要。
胡静盛了一碗石蛙汤,端到他面前,笑着说道:“耿老师,尝尝这个吧,石蛙煮得很嫩,很鲜比压缩饼干好吃多了。”
耿桂兴却摆了摆手,头也没抬:“不用了,我吃饼干就行。” 他的声音淡淡的,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显然,他还在为唐哲捕杀石蛙的事情耿耿于怀,就算知道石蛙数量多,也不愿妥协。
胡静手里端着汤,站在原地有些尴尬。
许中南看了看耿桂兴,又看了看众人,连忙打圆场:“既然耿老师不爱吃,那我们自己吃,别浪费了小静的手艺。” 说着,他率先拿起碗,盛了一碗汤喝了起来,“嗯,味道确实不错,小静的厨艺可以啊!”
有了许中南的带头,其他人也纷纷拿起碗筷,开始享用这顿难得的 “野味大餐”。
陈东一边吃,一边还不忘调侃:“这石蛙肉真嫩,比城里的鸡肉还好吃,要是天天能吃到,我都愿意在山里多待几天!”
周勤也跟着点头,嘴里塞满了肉,含糊地说道:“可不是嘛,这新鲜的就是香,比罐头好吃太多了!”
只有耿桂兴坐在一旁,默默啃着干硬的压缩饼干,偶尔喝一口水,与热闹的火堆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唐哲看了他一眼,心里虽有些无奈,却也没多说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强求不来。
好在陈东他们从竹林里带来的板栗救了场。
胡静见大家吃得差不多了,便把剩下的板栗倒进一个干净的罐头盒里,加了些溪水,放在火堆边慢慢煮。
没过多久,板栗的甜香就飘了出来,比石蛙的香味更浓郁。她把煮好的板栗捞出来,分成几等份,递给每个人:“大家尝尝这个,煮得软乎乎的,可甜了!”
众人接过板栗,剥开外壳,里面的果肉呈金黄色,咬一口,又甜又面,带着股淡淡的清香。
耿桂兴虽然没吃石蛙,却也接过了胡静递来的板栗,毕竟板栗是植物,不算 “野生动物”,他没理由拒绝。
看着他慢慢吃起板栗,脸上的表情缓和了些,现场的尴尬氛围才算彻底消散。
吃完板栗,胡静又开始处理竹笋。
她烧了一锅开水,把竹笋放进去焯了几分钟,去除里面的涩味。
等竹笋捞出来,铺在干净的石头上冷却后,才用树叶包好装进背包里:“这些竹笋留着,明天可以和罐头一起煮。”
忙完这些,太阳已经西斜,天边泛起了淡淡的橙红色。
唐哲看了看天色,说道:“现在已经三点多了,再不出发,天黑之前肯定到不了章家寨。从这里到章家寨,顺着小溪走,我们正常走只需要两个小时,不过你们要停下来做科考记录,估计得花四个小时左右。”
许中南点了点头,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那咱们赶紧出发,争取在天黑透之前到章家寨,不然晚上走山路太危险。” 众人连忙收拾好背包,把火堆熄灭,又用泥土把火星盖严实,才跟着唐哲顺着小溪往下走。
一路上,耿桂兴依旧在观察路边的动物痕迹,时不时停下来记录;布鲁斯则拿着相机,对着溪边的植物拍照;许中南和路途偶尔会讨论接下来的科考路线,气氛比之前轻松了不少。
走了大约两个小时,唐哲突然停下脚步,指着前面一片裸露的岩石说道:“前面那个地方,我上次来的时候,在那里挖到过几块水晶。”
“水晶?” 胡静一下子来了兴趣,唐哲之前送给她的那块水晶,一直摆在她的书桌上,她停下脚步,看着那片岩石,兴奋地对许中南说道:“许老师,我们去挖挖看还有没有吧!要是能找到水晶,也算是个意外收获。”
许中南也来了兴致,他走到岩石边,仔细观察了一会儿,说道:“水晶这东西不会单独出现,要是哪个地方出现过一块,附近肯定有水晶矿脉。小唐之前能挖到,说明这里的地质条件适合水晶形成,这可是个好消息!小静,你把这个地点记下来,回去后可以让地质队来考察一下。”
胡静连忙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下岩石的位置、海拔,还有周围的环境特征,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记录完后,众人便在唐哲的指引下,走到那片岩石下面。
上次唐哲来的时候,手里只有一把沙刀,工具简陋,只挖了几块小水晶;这次科考队的装备很齐全,陈东和周勤从背包里拿出了小铲子、地质锤,甚至还有一把小型的洛阳铲。
唐哲指了指上次挖掘的位置:“就是这里。” 陈东和周勤立刻动手,用小铲子慢慢挖掘,没过多久,周勤就兴奋地喊道:“挖到了!挖到水晶了!”
众人围过去一看,只见他手里拿着一块透明的水晶,有鸡蛋那么大,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接着,陈东也挖到了几块小水晶,最小的只有指头大小,最大的那块竟然有四五十公斤重,通体透明,像一块巨大的冰块,看得众人都惊叹不已。
许中南笑着说道:“能挖到这么多水晶已经很不错了,这里能确定有水晶矿脉,对地质研究来说,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梵净山虽然还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自然保护区,但省里早就下文,禁止在梵净山区域内进行挖矿活动。
就算这里有水晶矿脉,也不能开采,只能作为科研样本研究。
他把这个想法跟许中南说了,许中南也表示赞同:“科考的意义就是发现从来未曾被人发现的事物,我们可以不马上利用,但一定要弄清楚它存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