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中南和路途一边听唐哲阐述方案,一边不停点头, 前两点 “逐步减伐”“转岗护林员” 的思路,既稳妥又贴合实际,可听到第三点 “发展特色产业” 时,两人脸上的表情渐渐严肃起来。
等唐哲话音刚落,路途就迫不及待地开口:“你说的前两点,实施起来确实不难 ,我们可以用三到五年作为缓冲期,每年减少 20% 的砍伐量,同时分批培训工人转岗,这些都能协调解决。可最后一点发展中药材、搞生态旅游,实操起来恐怕没那么容易。”
许中南也跟着补充,语气里带着几分担忧:“农业产业的发展向来是‘投资长、见效慢’,风险还大。就拿种中药材来说,气候、土壤、病虫害,哪一环出问题都可能血本无归。老百姓本来就穷,要是投入了本钱却没收成,不仅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还可能引发新的矛盾。”
唐哲听着两人的顾虑,反而笑了:“两位领导常年在机关,对国家政策的理解肯定比我深。现在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各行各业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就像林城的个体户,上半年还寥寥无几,不过半年时间,现在已经遍地都是了。”
“市场经济一旦起来,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会越来越高,对‘健康’‘特色’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现在提前布局,正好能抢占市场先机。而且国家未来肯定会加大对‘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梵净山的中药材本就有天然优势,这可是别的地方抢不走的。”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就比如说三七之种的草药,只有梵净山的酸性土壤才能长出这么好的品相,里面含有的皂苷成分比其他地方高 30% 以上。还有天麻、三七(当地叫竹节人参),这些都能人工培育,技术难度不算大。”
“只要政府能请专家来培训,再出台点补贴政策 —— 比如免费提供种苗、帮忙找销路,老百姓肯定愿意试。他们要的其实不多,只要能靠自己的手养家糊口,就会拼尽全力去做。”
这句话让路途的眉头渐渐舒展,但他心中仍然有些犹豫。他思考片刻后,开口说道:“那生态旅游呢?你刚才提到的这个词对我来说很新鲜,但梵净山目前的状况实在让人担忧。这里连一条像样的道路都没有,老百姓们还在为温饱问题而苦苦挣扎,又有谁会特意来这样一个地方旅游呢?”
唐哲听到路途的疑问,微微一笑,拿起最后一块牛肉,边咀嚼边解释道:“这个问题其实不用过于着急,我们可以先‘借势’。”
“借势?”路途和另一个人对视一眼,两人脸上都露出了疑惑的神情,他们不解地看着唐哲,显然对这个词感到陌生。
唐哲见状,点了点头,肯定地说:“没错,就是借势。咱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多信仰的国家,儒释道三教在这片土地上流传了数千年,其中信佛的人尤其众多。虽然前些年,‘朝山拜佛’被归类为封建迷信活动,但老百姓心中的信仰并没有因此而断绝。就拿鱼泉大队的镇江寺来说吧,每逢初一、十五,都会有香客偷偷前往上香祈福,有时候甚至能聚集上百人。”
“可这还是封建迷信啊!”路途的声音不自觉地高了起来,他的眉头紧紧皱起,眼神中透露出对这种说法的不认同。
由于前些年的政策引导,在他的脑海里,封建迷信一直是被批判和否定的对象,而香客朝山这种行为,在他看来与封建迷信并无二致。
唐哲看着路途,脸上露出了一丝无奈的苦笑。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似乎对路途的观点感到有些惋惜。然后,他深吸一口气,缓缓地解释道:“路处长,您对‘迷信’的理解可能有些片面。在我看来,‘迷’指的是‘糊涂’,而‘信’则是‘相信’。所以,真正的迷信应该是那些在没有经过理性思考和判断的情况下,就盲目相信一些事物或观念的行为。”
唐哲顿了顿,继续说道:“比如说,有些人信奉‘一贯道’,他们生病了不去看医生,反而只吃香灰,认为这样可以治病。这种行为显然是有害的,因为它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会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这就是典型的害人的迷信。”
说到这里,唐哲稍稍提高了声音,强调道:“但是,老百姓去庙里烧柱香、许个愿,这只是一种朴素的信仰,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人平安的祈愿。这与那些害人的迷信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一概而论啊。”
他凝视着两人那若有所思的面容,嘴角微微上扬,继续阐述道:“老百姓的信仰其实非常单纯质朴,无非就是希望家人平平安安、五谷丰登。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地将这种‘朝山’的需求转化为‘生态旅游’,那么不仅能够充分尊重他们的信仰,还能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这岂不是一举两得的美事吗?”
许中南的眼睛突然闪过一丝亮光,仿佛突然间领悟到了什么,他激动地说道:“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可以先借助现有的香客资源,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朝山,然后再逐步开发生态旅游项目?”
唐哲用力地点了点头,语气中透露出些许兴奋:“对,就是这样!但这还远远不够。”他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梵净山本身就是一张极具吸引力的名片,但仅有山还不够,我们还需要赋予它更多的‘灵气’。”
“灵气?”听到这个词,许中南和另一个人不约而同地愣了一下,显然对这个概念有些陌生。
唐哲看着远处高耸入云的金顶,在晨光中就像一尊高大的神像:“对,灵气,佛教有四大名山:五台山是文殊道场,普陀山是观音道场,峨眉山是普贤道场,九华山是地藏道场。梵净山金顶上正好有两座庙,一座供如来,一座供弥勒 ,佛教里弥勒是‘未来佛’,象征着希望和新生,这不正好和我们讨论的‘梵净山未来发展’契合吗?我们要是把梵净山打造成‘佛教第五名山 —— 弥勒道场’,既有文化底蕴,又有信仰支撑,还怕吸引不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