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右下角的提示条还在闪烁,那行伪装成内网请求的日志记录静静躺在“诱饵流量-A”文件夹里。林晚指尖在键盘边缘停了两秒,随即调出权限审计系统的深层日志。
她逐帧回放三天前的调试过程。画面中,一名技术人员在测试间隙短暂离岗,操作台由助理代为值守。三十秒后返回,系统自动恢复运行——当时无人察觉异常。但现在看来,那段空白期恰好覆盖了核心算法加载的关键节点。
她将三名曾接触原始代码的技术员账号全部冻结,标记为“待查”。随后拨通科研团队加密频道。
“陈锐。”她的声音不高,但穿透力极强,“原型机数据有七成被提取,对方已经开始反向重构。”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瞬。“明白风险。”
“启动‘盾构计划’,封存原版模型,所有升级工作转入离线环境。我给你四十八小时。”
“能耗问题还没解决。”陈锐语气沉稳,“新架构一旦启用动态跳频,散热负荷会翻倍,设备撑不过两小时。”
“那就让装置只在必要时工作。”林晚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模拟攻防曲线,“不要全频段同步响应,按威胁等级分区激活。入侵信号扫到哪一层,哪一层才启动干扰。”
陈锐没立刻回应。林晚能听见他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
片刻后,他说:“我们可以加一个AI自适应模块,实时判断攻击强度,动态分配资源。”
“去做。”她说完便挂断通讯。
十分钟后,她起身走向科研中心。走廊灯光冷白,脚步声被地毯吸尽。推开实验室门时,陈锐正站在投影前,身后墙上是七套失败的编码结构图,每一张都标注着过热宕机的时间点。
林晚没有说话,只是站在防尘玻璃外静静观察。研究人员来回穿梭,没人注意到她。她闭上眼,精神缓缓凝聚。
视野一闪,意识接入陈锐的思维。
纷乱的数据流中,一段残影掠过——分段激活、局部屏蔽、资源错峰调度。这不是完整的方案,而是他在深夜独自推演时偶然闪现的念头,尚未整理成文。
她睁开眼,敲了敲玻璃。
陈锐转头,她直接开口:“别等整套逻辑成型。现在就把‘分段响应’拆解成独立模块,先跑单层测试。”
“可整体控制逻辑还没改……”
“不需要完整框架。”林晚走进实验区,拿起一块未烧录的主板,“从最底层开始,一层一层搭。只要第一级能稳住,后续就有时间优化。”
陈锐看了她一眼,点头示意助手调整参数。
凌晨一点十七分,第一组信号成功通过低功耗测试。新架构下,装置仅在侦测到特定扫描频率时才会触发对应频段的干扰,其余时间保持休眠状态。能耗下降百分之六十二,连续运行突破一小时无异常。
但问题并未完全解决。
凌晨两点四十三分,模拟攻击进入第三阶段。虚拟防火墙开始使用多频叠加扫描技术,试图捕捉干扰信号切换瞬间的能量波动。尽管持续时间不足毫秒,但在高精度监测下,仍留下微弱残留轨迹。
“他们能找到入口。”陈锐盯着波形图,“哪怕只是一道缝隙。”
林晚走到另一台终端前,调出所有参与项目的工程师名单。她逐一凝视他们的工作界面,感受他们在高强度作业下的思维重心。
直到停留在一名年轻研究员身上。
他正在草稿纸上画着某种噪声掩码结构,旁边写着“量子随机源注入”。
她走过去,指着那张草图:“这个,详细说。”
研究员抬头,有些紧张:“我在想……能不能把真实信号藏进不可预测的噪声里。就像把一颗石子扔进暴雨中的池塘,涟漪混在一起,根本分不清哪一个是最初的落点。”
“你做过验证吗?”
“还没有,这只是理论设想。”
“现在就开始。”林晚立即调取量子噪声发生器接口权限,“把这个模块整合进信号底层,让干扰波自带随机扰动。”
陈锐皱眉:“如果噪声太强,会影响自身稳定性。”
“那就控制注入比例。”她说,“只在信号转换瞬间释放高强度噪声,形成‘隐身跃迁’效果。”
团队迅速重组流程。两名工程师负责搭建噪声注入通道,另外三人修改驱动程序,确保跃迁时机与频段切换完全同步。
时间一分一秒推进。
清晨五点零九分,最后一次压力测试开始。
虚拟攻击程序以最高强度发起连续冲击。第一波扫过,装置未响应;第二波触及敏感频段,干扰信号瞬间激活,同时底层爆发出一阵密集的随机波动。监测屏幕上,原本清晰可辨的能量峰值像被撕碎般散开,化作一片杂乱无章的背景噪点。
第三波攻击持续十分钟,未能锁定任何有效特征。
五点五十六分,系统弹出绿色认证标识:【“夜影-2型”干扰装置升级完成,具备完全抗逆向解析能力】。
实验室里响起轻微的欢呼声。有人靠在椅背上闭目喘息,有人低头记录最后几行数据。陈锐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
林晚站在主控屏前,看着技术参数自动同步至联盟各作战单元。她输入指令,将新版固件推送至所有部署节点,并设置强制更新倒计时。
“接下来是市场部的时间。”她低声说。
就在这时,终端突然震动。
一条来自情报系统的自动警报跳出:【检测到境外服务器集群频繁访问“诺亚资本关联企业”词条,搜索量两小时内增长三百倍】
她眼神微动,手指滑动屏幕,调出舆情监控面板。多家国际财经媒体账号已开始撰写相关稿件,发布时间集中在未来六小时内。
她没有迟疑,打开通讯列表,准备接通市场团队负责人。
电话尚未拨出,终端又跳出一条内部消息:
【科研组备注:新装置在极端低温环境下可能出现唤醒延迟,建议补充保温措施】
林晚停下动作。
她回头看向实验室,陈锐正和几名工程师围在原型机旁,检查外壳密封性。一人提起保温材料样本,递给陈锐。
陈锐摇头。
“这种材料太厚,装进便携箱会超尺寸。”
“那就做双层壳体。”另一人提议,“外层隔热,内层加微型恒温模块。”
“电源怎么解决?现有电池撑不了八小时。”
林晚听着对话,目光落在终端上的全球部署地图。北境三个监测站位于极寒地带,最低温度可达零下三十七度。
她拿起笔,在任务清单末尾添上一行字:
【优先处理低温适配问题,今日内提交解决方案】
然后她重新转向通讯界面,按下通话键。
“我是林晚。”她说,“你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