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的手指还停在平板边缘,指尖微微压着最后一行未完成的指令。主控屏中央那条原本稳步上扬的信任曲线,刚刚恢复平静,但她没有移开视线。十七秒前的凹陷太短,系统自动修复后几乎不留痕迹,可她清楚,那不是偶然。
她调出底层日志,放大时间轴。指数回落瞬间,三十六个关联节点同步出现响应延迟,误差不超过毫秒级。这不是干扰,是测试——对方在试探联盟防御系统的反应阈值。
她立即接入科研后台,查询过去二十四小时竞品数据库动态。六小时内,三个匿名专利提交成功,技术路径直指联盟新终端的散热模块与电池老化控制缺陷。这些参数从未公开,却被精准锁定。
与此同时,市场组警报弹出:七家主流平台同时出现结构高度相似的负面内容。标题不同,语气各异,但关键词高度集中——“虚假测评”“收买用户”“数据造假”。每篇帖文发布时间间隔精确到分钟,传播路径呈放射状扩散,背后有统一调度。
林晚坐直身体,手指轻敲桌面。舆论和技术同步发动,节奏紧凑,意图明确。这不是零散反击,而是有预谋的协同压制。
她打开紧急通讯协议,依次接通市场组、科研团队、调查小组联络员。画面亮起,三人尚未开口,她已凝视他们的眼睛,短暂开启“心灵洞察之镜”。
市场组负责人正皱眉翻看舆情报告,内心焦虑却带着侥幸,认为只是旧套路翻新;科研团队主管盯着代码界面,注意力全在技术追踪上,尚未意识到威胁等级已变;调查小组那边则一片空白,仍在等待明确目标,行动处于停滞状态。
林晚收回目光,声音平稳:“这不是骚扰,是总攻前的火力侦察。”
三人同时抬头。
“科研组,启动应急预案等级二,所有反制程序进入待命状态。”她继续说,“市场组,切换至反水军模型t4响应机制,封堵规则全部升级。调查小组,准备接应外围线索,随时可能有新情报传回。”
命令下达后,她关闭通讯。三组人员没有迟疑,立刻执行。她知道,这不仅仅是因为指令清晰,更是因为她看透了他们的心理盲区,并用最直接的方式补上了认知缺口。
主控屏左侧,语义图谱开始自动生成热力分布。林晚调取过去四十八小时全网数据,叠加技术动态时间轴。两条红线逐渐靠近:一条是某竞品关键技术参数泄露的时间点,另一条是首批负面舆情爆发时刻。两者相差不足八分钟。
自动化联动。
这意味着,对方已建立“技术发布—舆论响应”的闭环打击链。一旦新产品或漏洞信息流出,攻击内容便能在几分钟内铺满全网,形成压倒性声势。
她站起身,走到主控屏前,调出权限终端。输入最高级警报代码后,整个指挥系统的背景色由蓝转红,所有非核心功能自动降频,资源向监测与防御模块倾斜。
红光映在她脸上,没有起伏的表情下,思绪飞速运转。
前世她在职场被围剿时,也曾遭遇类似局面。那时她只是一个普通职员,面对上司与同事联手设局,毫无还手之力。如今她站在指挥中枢,手中握有信息与决策权,但对手也更强、更隐蔽。
这一次,她不会再被动承受。
科研组传来消息:对方提交的三项专利中,有一项涉及情绪识别算法优化,与“蜂巢”系统存在技术同源性。初步比对显示,其数据训练集疑似来源于近两年社交平台的匿名行为记录。
林晚眼神微凝。
他们在用真实用户的行为喂养系统,再用系统反过来操控舆论。而这次反扑的新产品,很可能是“蜂巢”升级版的实际载体。
市场组更新战报:t4反水军模型已激活,识别出两千余个异常账号,其中三百个为近期注册,Ip集中于境外数据中心。另有五百个账号曾参与过半年前某品牌危机事件的造谣链条,手法一致。
林晚点头,下令隔离所有关联账号,禁止其内容进入推荐流。同时要求市场组加强素人内容推送权重,确保真实声音不被淹没。
就在此时,一条加密信息从外部接入。发件人身份未明,但信号经过联盟认证通道二次验证。内容是一段压缩文件,标题为“蜂巢-02测试日志片段”。
她没有立刻打开,而是先检查传输路径。文件经三级跳转,最终源头指向一个已被注销的测试服务器,注册信息为空白。但文件内部嵌入了一段校验码,与三个月前某次内部会议记录的加密方式完全一致。
那是只有核心成员才知道的技术协议。
林晚深吸一口气,启动隔离沙箱运行文件。解压后跳出几页残缺文档,其中一页标注着“Lw系列实验体响应效率对比表”,另一页则是“认知干预成功率与目标年龄层相关性分析”。
她的名字缩写再次出现。
但这一次,表格中的“Lw-01”已被划去,旁边手写备注:“替换为Lw-03,原体不可控。”
林晚盯着那行字,指尖微微收紧。
他们不仅知道她的存在,还在调整实验方案。而所谓的“不可控”,意味着她已经脱离了他们的预期轨道。
这才是他们全面反扑的真正原因。
她迅速将文件转交科研组,要求比对现有“蜂巢”模型差异点。同时通知市场组,提高对“内部爆料”类内容的审查等级,任何未经核实的信息一律冻结转发。
主控屏右侧,信任指数曲线再度波动。这次跌幅更大,持续时间达四十三秒。系统报警提示:多个合作媒体平台出现访问延迟,部分直播信号中断。
林晚立刻调取故障节点地图,发现受影响区域集中在东部数据中心集群。那里承载着联盟三分之二的对外服务流量。
她拨通运维组专线:“检查物理线路,排查是否有人为切断。”
“已经在查。”对方回应,“但初步判断更像是远程协议劫持,我们的认证密钥可能被破解了。”
林晚闭了闭眼。
对方不仅掌握了“蜂巢”的运作逻辑,还渗透进了基础设施层面。这场反扑,早已不止于舆论和产品竞争。
她重新坐回调度席,双手交叠置于控制台边缘,目光扫过不断跳动的红色警报框。应急系统已在她的指令下悄然升至临战状态,各部门进入二级戒备,资源调配权限部分下放。
她没有下达最终作战令。
她在等。
等所有人自己意识到,这场对抗已不再是市场份额之争,而是生存底线的较量。
主控屏中央,新的数据流正在汇入。一条来自西部城市的合作商户上传了用户反馈视频:一位老人拿着联盟终端,讲述它如何帮他联系失联多年的女儿。画面粗糙,声音断续,但情感真挚。
视频刚发布两分钟,评论区已有十几个账号开始刷屏:“剧本”“演得太假”“又是收钱的老套路”。
林晚看着那些重复句式、雷同语气的留言,轻轻抬手,在权限终端输入一行新指令。
下一秒,所有正在发布负面评论的账号突然失去操作权限。系统自动标记其设备指纹,并反向追踪登录历史。
其中一个账号的最后登录地点,显示为星纬科技附属研发中心三号楼。
林晚盯着那个地址,指尖缓缓滑过屏幕。
他们不再掩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