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的手指在终端边缘停了半秒,随即划过屏幕,将那份伪造的红头文件标记为“高危误导”。她没有再看第二眼,而是直接调出灰鸢传回的日志分析——发布设备的硬件指纹与联盟三个月前淘汰的一台旧服务器高度吻合。对方不仅渗透了媒体后台,还刻意使用过期设备制造“内部泄露”的假象。
她按下通讯键,声音平稳:“灰鸢,封锁所有历史接口权限,启用二级验证机制。从现在起,任何对外发布内容必须经过三重签名。”
“执行中。”回应简洁。
她站起身,脚步未乱。头痛像一层薄铁皮压在额角,刚才强行开启第四次洞察时的反噬仍未消退。但她不能停下。会议系统已经在加载,科研、市场、调查三条线路陆续接入。
两分钟后,投影屏亮起,三张面孔依次浮现。
“情况已经同步。”林晚站在指挥台前,目光扫过三人,“对方同时攻击技术通道、舆论场和信息发布端口,这不是单点突袭,是系统性压制。我们必须调整策略。”
科研负责人立刻开口:“我们建议立即切断所有外部连接,转入离线模式。抗干扰模块虽然部署完毕,但新协议还未完成压力测试,一旦被逆向解析,核心架构可能暴露。”
市场负责人几乎同时反驳:“不能沉默。舆情指数刚回升到41%,如果我们突然停止发声,公众会认为我们在回避问题。那篇造假报道正在被大量转载,已经有监管部门介入询问。”
两人语气都紧绷着,一个怕技术失守,一个怕信誉崩塌。
林晚没说话。她闭上眼,尝试再次启动能力,可意识刚沉下去,太阳穴就像被针扎了一下,视野瞬间发黑。她睁开眼,手指抵住眉心,缓了几秒。
她记得前三次洞察的结果:科研负责人反复查看的是三年前一次系统崩溃的日志,那是赵铭团队第一次用类似手法瘫痪竞品项目;而市场负责人脑中不断闪现的,是一条尚未发布的反击文案——标题写着“谁在操控真相?”。
他们都不是在争立场,而是在防旧伤复发。
“我理解你们的顾虑。”林晚开口,声音不高,却让画面里的争论停了下来,“但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选择防守还是进攻,而是让敌人以为我们什么都没做。”
她调出系统架构图,在虚拟响应层外画出一个新的隔离环:“技术端启用‘影子系统’,继续模拟正常运行状态,真实数据流全部转入离线处理。对外表现一切如常,实际上我们已经脱钩。”
科研负责人皱眉:“如果对方持续探测……”
“那就让他们探。”林晚接道,“我们把延迟波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加入随机负载变化,让它看起来像是常规优化调试。只要不触发警报,他们就不会怀疑系统已切换。”
她转向市场负责人:“你们不再主动发布声明,也不提对方一字。找三家近期受益明显的合作企业,安排他们自发在社交平台分享使用体验。重点不是讲技术,是讲改变——产量提升了多少,成本降了多少。让数据自己说话。”
市场负责人迟疑:“可舆论场上质疑声越来越大……”
“越吵越乱,才对我们有利。”林晚打断,“公众不需要听我们辩解,他们只需要看到有人真的因此受益。第三方的声音比我们自己喊一百遍都管用。”
两人沉默片刻,先后点头。
林晚最后看向调查小组组长:“你们原定的追踪路线暂时搁置。灰鸢刚刚确认,那家城南的能源咨询机构背后有电业局背景,正面接触风险太高。”
调查组长神色凝重:“我们的人昨天已经接近其财务主管,但现在收手,前期铺垫就白费了。”
“不是白费。”林晚调出资金流向图谱,“你们改走上下游。这家机构最近三个月和五家设备供应商有大额往来,其中两家曾因环保问题被处罚。查他们的账目流水,尤其是私人账户间的转账记录。如果有异常资金回流,就能顺藤摸瓜。”
她顿了顿:“别急着抓人,先摸清他们的联络方式和信息传递路径。我们要的不是一时突破,是彻底斩断这条线。”
指令下达后,会议室陷入短暂安静。
“每小时汇报一次进展。”林晚补充,“由我这里统一协调。任何异常,第一时间加密直报。”
画面逐一熄灭。
指挥中心重新安静下来,只有终端提示音偶尔响起。林晚坐回主控台前,端起早已凉透的咖啡喝了一口。苦味在舌尖散开,勉强压住颅内的闷痛。
她盯着大屏。技术曲线维持在安全区间,影子系统正稳定输出伪装信号;市场端已有两个合作企业发布了短视频,播放量正在缓慢爬升;调查组也回传消息,已锁定其中一家供应商的夜间资金转移规律。
一切在动,但都不快。
她知道赵铭不会只靠这一轮出手。那份伪造文件太精致,攻击节奏太精准,说明对方早已布好后续动作。也许下一波会针对监管流程,也许会策反某个关键人物公开倒戈。只要抓住一次失误,就能把局势重新翻转。
她的手指无意识敲着桌面,节奏稳定。
就在这时,耳麦传来灰鸢的提示:“检测到异常登录尝试,来源Ip经跳转,最终指向市科委档案室内部网络。”
林晚眼神一凛。
对方竟然敢直接冒用审批系统的名义发起试探?
她正要下令追踪,大屏另一侧忽然弹出一条自动警报——
某合作企业的直播账号被强制下架,理由是“传播未经核实的技术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