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位研究员的指引下,两人来到了陈志远博士的办公室兼实验室外间。
敲门进入,只见陈志远正坐在电脑前,屏幕上显示着复杂的分子结构和数据曲线。
他穿着一尘不染的白大褂,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儒雅,与赵学义那不修边幅、带着车间油污痕迹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陈工!”明朗热情地打招呼。
陈志远抬起头,看到明朗,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站起身来:“小明总,您来了。”他的目光随即落在了明朗身后的赵学义身上,快速而不失礼貌地打量了一下。
“这位就是我昨天跟您提过的,江州玻璃器皿厂的赵学义,赵工。”明朗连忙介绍,“赵工,这位就是江州国际联合化工研发中心的负责人,陈志远博士,麻省理工回来的高材生。”
“陈博士,您好!久仰大名!”赵学义显得有些紧张,连忙上前一步,双手有些不知道该往哪里放,最后还是选择在身上擦了擦,才伸出去。
陈志远与他轻轻一握,手感是实验室的洁净与赵学义指尖可能残留的些许磨砂感形成的微妙差异。
“赵工,你好。小明总可是对你和你的项目赞誉有加。”他的语气平和,带着学术圈的客气,但也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感。
“明总过奖了,我……我就是瞎琢磨。”赵学义习惯性地谦虚,但在陈志远面前,这种谦虚更显得底气不足。
“赵工太谦虚了。”陈志远微微一笑,目光转向明朗:“明总,既然来了,不如我先带赵工参观一下中心,顺便具体了解一下赵工项目的设备需求和时间安排?”
“正合我意!”明朗点头。
接下来的参观,对赵学义来说,既是一次视觉和认知的盛宴,也是一次小小的“煎熬”。
陈志远显然对自己主导建立的这个研发中心极为自豪,他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各个实验室的功能、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规范。
他的讲解专业、清晰,逻辑严密,处处体现着国际化的标准和严谨的科学思维。
赵学义听得极其认真,不时提出一些非常具体和技术细节的问题,比如某台高温炉的控温精度和均匀性、熔盐浴槽的材质耐腐蚀性、应力检测仪的量程和分辨率等等。
他的问题往往直指核心,显示出他深厚的实践功底和对工艺参数的敏感。
然而,两人之间的差异,也在这一问一答中逐渐显现。
陈志远更注重理论的完备性、数据的精确性和流程的标准化。
他会强调:“这台应力仪必须定期用标准样品进行校准,数据采集需要遵循严格的protocol(流程),确保可重复性。”
或者说:“样品的预处理非常关键,表面的洁净度必须达到特定标准,否则会引入无法估量的误差。”
而赵学义则更偏向于解决实际工艺问题,思维更跳跃,有时会基于经验提出一些“野路子”的想法。
比如在参观熔盐浴槽时,他会问:“陈博士,如果我想在熔盐里添加微量的其他金属盐,比如硝酸锶,来尝试改变交换层结构,这个槽体的材质和搅拌系统能承受吗?会不会有副反应产生沉淀堵塞管道?”
陈志远听到这个问题,眉头微微蹙起,谨慎地回答道:“赵工,我不建议在没有充分理论计算和安全评估的情况下,随意往体系里添加未知成分。这可能会污染熔盐,损坏设备,甚至带来安全隐患。我们做研究,尤其是化学研究,安全性和规范性是第一位的。”
赵学义愣了一下,意识到自己的提议可能有些“鲁莽”,连忙点头:“是是是,陈博士您说得对,是我考虑不周。”
一旁的明朗将这一切看在眼里。
他明白,这是两种不同科研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的碰撞。
陈志远是学院派的精英,讲究规则和边界;
赵学义是实践派的“野狐禅”,更注重结果和可能性。两者没有绝对的对错,但需要磨合。
参观结束后,三人回到陈志远的办公室落座,开始进入正题。
赵学义将他那份详细清单和准备好的技术资料,包括他之前的一些实验记录和遇到的问题,都拿了出来,递给陈志远。
陈志远接过资料,仔细地翻阅起来。
他看得很慢,很仔细,不时用笔在上面做一些标记。
办公室里一时间只剩下纸张翻动和空调运行的轻微声音。
良久,陈志远放下资料,抬起头,看向赵学义和明朗,表情比刚才更加严肃了一些。
“赵工,我看完你的资料了。首先,我必须说,你对化学钢化原理的理解是深刻的,提出的工艺路径在理论上是可行的。”陈志远先给予了肯定,这让赵学义稍微松了口气。
“但是,”陈志远话锋一转,果然还是出现了但是:“你面临的几个核心难点,也确实如你所说。玻璃原片成分、熔盐纯度与配比、温度和时间参数的精确控制,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的性能和质量稳定性。”
他指着清单上的设备:“中心现有的设备,确实可以覆盖你大部分的需求,比如高温熔盐浴、应力检测、力学性能测试等。这能为你节省大量时间和资金。”
赵学义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神色。
然而,陈志远接下来的话,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或者说,是立下了严格的规矩:
“不过,赵工,我必须强调几点,这也是我们能够合作的前提。”
陈志远的语气不容置疑:“第一,设备使用必须提前预约,并严格遵守预约时间,绝对优先保证我主导的核心项目。第二,所有操作必须完全遵守研发中心的安全管理规定(Sop),任何涉及高温、高压、有毒有害或易燃易爆品的实验,必须提前提交详细方案,经我审核批准后方可进行。第三,实验数据记录必须规范、完整、可追溯。第四,保持实验区域的整洁,所有试剂、样品必须标识清晰,使用后及时归位或妥善处理。我不希望看到任何交叉污染或者安全隐患。”
他一连串的“必须”和“绝对”,带着强烈的权威感,让赵学义刚刚放松的神经再次紧绷起来。
他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代,面对着要求极其严格的导师。
“没问题!陈博士,您放心!我一定严格遵守规定!”赵学义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保证道,身体都不自觉地坐直了一些。
明朗适时地插话,扮演调和者的角色:“陈工的要求都是为了确保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人员设备的安全,赵工你一定要牢记于心,把这当成学习提升的机会。”
他又对陈志远说:“陈工,赵工就交给你了,该怎么管理就怎么管理,不用客气。我相信,在你这规范的环境里,赵工的项目一定能更快地走上正轨。”
陈志远点了点头,对明朗的态度表示满意。
他再次看向赵学义,语气稍稍缓和:“既然小明总这么说,赵工,欢迎你加入研发中心,作为短期合作研究员。具体的设备使用预约流程和安全规范,我会让助理给你一份详细手册。你今天就可以先熟悉一下环境,从最基本的操作培训开始。”
“谢谢陈博士!谢谢明总!”赵学义激动地站起来,连连道谢。
尽管感觉压力巨大,但能够使用这些梦寐以求的设备,能够在这个顶尖的环境里继续他的研究,这点压力又算得了什么?
明朗看着眼前的一幕,知道初步的“嫁接”算是完成了。
将赵学义这株充满野性生命力的“爬山虎”,引导到陈志远这座规整的“象牙塔”上,能否相互成就,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但他有信心,这种碰撞与融合,必将结出意想不到的硕果。
一场关于技术、纪律与创新的微妙平衡术,就此在江州国际联合化工的研发中心里,正式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