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风村的晨雾总带着草木的清冽气。天刚蒙蒙亮,林小满就已经醒了,他轻手轻脚地走出屋后的小柴房 —— 那是蒯迪元收拾出来给他住的,里面铺着干草和旧棉絮,虽然简陋,却很暖和。
代办点的门已经开了,蒯迪元正蹲在门槛旁,用布擦拭着几个竹篮。竹篮是昨天林小满编的,边缘有些毛糙,蒯迪元用砂纸一点点磨着,动作细致得像在打理什么珍宝。
“师父,我来帮您!” 林小满快步走过去,从蒯迪元手里接过砂纸。
蒯迪元抬头看了他一眼,递过一个竹篮:“磨的时候顺着竹篾的纹路来,别太用力,不然容易把竹篾磨断。这些竹篮是要给张二柱装山货的,他要送山外的货郎,得结实又好看。”
林小满点点头,学着蒯迪元的样子,轻轻打磨着竹篮边缘。砂纸蹭过竹篾的声音很轻,带着木头的清香,他一边磨,一边忍不住问:“师父,您什么时候教我‘流通’的法门啊?就是传承阁纪要里写的那种,能感知物资脉络的本事。”
蒯迪元手上的动作没停,声音很平静:“你觉得什么是‘流通’的法门?是能感知脉络,还是能快速传送?”
林小满愣了愣,想了想说:“应该是…… 能让物资顺利送到该去的地方吧?”
“那你现在做的,就是‘流通’的法门。” 蒯迪元拿起一个磨好的竹篮,仔细看了看,“打磨竹篮,是为了让山货装得更稳,不会在路上被毛糙的竹篾划破;你昨天跟着我去物流点,核对收件人信息,是为了让物资不会送错地方。这些事看着小,却是‘流通’最根本的东西。”
林小满似懂非懂地低下头,继续打磨竹篮。他心里还是有些失落 —— 他以为拜师后,能学到像沈砚修士那样的 “心网” 神通,能像传说里的蒯仙师那样,用神奇的方法传递物资,可没想到,每天要做的,只是磨竹篮、整理物资、走山路。
上午,村里的周大叔送来一筐新摘的山楂,要托他们送给他在清溪镇的孙子。蒯迪元让林小满帮忙整理山楂,把烂掉的挑出来,好的装进干净的麻布口袋里。
林小满蹲在地上,一边挑山楂,一边忍不住抱怨:“师父,这些烂山楂挑不挑有什么关系?反正送到了就行。”
蒯迪元走过来,拿起一颗烂掉的山楂,指着上面的霉斑说:“你看这霉斑,要是和好山楂放在一起,用不了多久,好的也会烂。周大叔的孙子等着山楂做糖葫芦,要是收到一筐烂山楂,该多失望?我们送的不只是物资,还有人心的期盼,不能马虎。”
林小满的脸一下子红了,他赶紧把烂山楂挑出来,放在一旁的竹筐里,挑得比刚才认真了许多。蒯迪元看着他的样子,没有多说,只是蹲下来,和他一起挑山楂,偶尔会指着一颗看起来完好、但蒂部有些发软的山楂说:“这颗也要挑出来,蒂部软了,路上容易坏。”
挑完山楂,蒯迪元让林小满把口袋系好,在上面系上一张小纸条,写清楚收件人信息。林小满拿起炭笔,一笔一划地写着,心里忽然想起昨天在物流点,蒯迪元核对信息时的认真 —— 原来每一个小细节,都藏着 “流通” 的道理。
下午,蒯迪元让林小满独自去山外的物流点送一批物资。那是几包村民托送的新茶,用油纸包得严严实实,还系着小纸条。
“路上注意安全,到了物流点,记得核对收件人姓名和地址,确认无误后再让他们传送。” 蒯迪元把物资递给林小满,又给了他一个装着水的葫芦,“山坳里的溪水别喝,不干净。”
林小满接过物资,心里既兴奋又紧张。这是他第一次独自送物资,他想证明给蒯迪元看,自己能做好这件事。
他背着物资,沿着熟悉的山路往前走。刚开始还很顺利,可走到山坳时,突然下起了小雨。雨丝打湿了油纸,他担心茶叶受潮,赶紧把物资抱在怀里,加快了脚步。
走到半山腰时,他脚下一滑,差点摔倒,怀里的物资掉在了地上。他连忙捡起来,打开油纸一看,有一包茶叶的角落已经被雨水打湿了,颜色变得深了些。
林小满的心里一下子慌了 —— 这是村民们辛辛苦苦采的新茶,要是送过去受潮了,肯定会被埋怨。他蹲在地上,看着湿掉的茶叶,眼眶都红了,心里后悔极了:要是刚才走慢些,要是把物资包得更严实些,就不会这样了。
他想起蒯迪元说的 “人心的期盼”,咬了咬牙,把自己的外衣脱下来,裹在茶叶外面,又用绳子捆扎结实,继续往山外走。雨水打在他的身上,冷得他打哆嗦,可他怀里的茶叶,却被护得严严实实。
到物流点时,林小满浑身湿透,头发上滴着水,怀里的茶叶却完好无损。年轻修士看到他的样子,惊讶地说:“你怎么淋成这样?快进来烤烤火!”
林小满摇了摇头,先把茶叶递给年轻修士,仔细核对了收件人信息,确认无误后,才松了口气。年轻修士看着他冻得发紫的嘴唇,忍不住说:“你这师父也真是,怎么让你一个人冒雨送物资?”
“不怪师父,是我自己没做好。” 林小满轻声说,“师父说,送物资要用心,不能让别人的期盼落空。”
从物流点返程时,雨已经停了。林小满走在山路上,虽然浑身发冷,心里却很踏实。他想起刚才核对信息时的认真,想起护着茶叶时的焦急,忽然明白了蒯迪元早上说的话 ——“流通” 的法门,不是什么神通,而是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不让物资受损,不让人心失望。
回到松风村时,天已经黑了。蒯迪元正站在代办点门口等他,手里拿着一件干燥的粗布衣裳。看到林小满浑身湿透的样子,他没有责备,只是把衣裳递给他:“快换上,别着凉了。茶叶送过去了?”
“送过去了,没受潮。” 林小满接过衣裳,声音带着些微的哽咽,“师父,我今天才明白,您让我做的这些事,都是‘流通’的道理。以前我总想着学神通,却忘了最根本的用心。”
蒯迪元笑了笑,走进屋里,给林小满倒了一碗热姜汤:“喝了暖暖身子。神通只是工具,用心才是根本。当年我跟着物流同盟学习时,我的师父也没教我什么神通,只是让我每天整理物资、规划路线,从这些小事里,慢慢悟‘流通’的本质。”
林小满接过姜汤,一口一口喝下去,暖流顺着喉咙滑进肚子里,驱散了身上的寒气。他看着蒯迪元温和的眼神,忽然想起传承阁纪要里的一句话:“道在万物,不在玉牒。” 以前他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现在终于懂了 —— 真正的 “道”,不是刻在玉牒上的神通法门,而是藏在磨竹篮、挑山楂、送物资的每一件小事里,藏在对人心的体察、对物资的用心上。
接下来的日子,林小满不再执着于学神通,而是认真做好每一件蒯迪元交代的事。他跟着蒯迪元去田里帮村民干活,听他们说需要送什么物资,什么时候着急用;他跟着蒯迪元规划送物资的路线,避开雨天,选择最平稳的山路;他学着辨认不同的物资特性,知道茶叶要防潮,药材要避光,山货要通风。
有一次,村里的王阿婆托他们送一床新做的棉被给城里的女儿。林小满想起王阿婆说女儿快生了,需要棉被保暖,便特意找了一块厚实的麻布,把棉被裹得严严实实,还在里面放了一小包干燥的艾草,防止棉被受潮。
送完棉被回来,王阿婆拉着他的手,笑着说:“小满啊,你比我还细心!我女儿刚才托人带话,说棉被又干净又暖和,还带着艾草香,她可喜欢了!”
林小满看着王阿婆脸上的笑容,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回头看了看蒯迪元,蒯迪元正站在一旁,对着他点了点头,眼神里带着欣慰。
这天晚上,林小满坐在代办点的旧木桌前,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写下:“今日送王阿婆的棉被,用艾草防潮,收到好评。原来‘流通’不仅是传递物资,更是传递温暖。道在万物,不在玉牒,用心即道。”
蒯迪元走进来,看到他写的话,没有说话,只是拿起炭笔,在后面添了一句:“用心体察,万物皆有流通之理。”
林小满看着这句话,心里豁然开朗。他知道,自己以后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还有很多小事要做,但他不再迷茫 —— 因为他已经找到了 “流通” 的本质,找到了真正的 “道”。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桌上的小本子上,也洒在蒯迪元温和的侧脸上。蒯迪元看着林小满认真的样子,心里泛起一阵暖意。他想起当年自己悟透 “流通” 本质时的场景,想起林风、苏晴他们现在在青阳城做的事,忽然明白,传承从来都不是靠神通传承,而是靠这份用心,这份对 “流通” 本质的理解,在一代代人之间传递下去,像松风村的溪水,像山间的月光,永远清澈,永远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