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应天府,却成了跑腿的。
若不是他对夏白稍有交情,再加上黄子澄他们一直记挂着贡院时夏白说的话,想找机会报复,他根本没资格参加。
夏白震惊不已,也不禁啼笑皆非。
黄子澄等人真是心胸狭隘,一点亏都不肯吃,哪怕只是言语间的争执,也要想办法讨回场子。
不过他心中存疑:如今会试的结果还没出来,吏部官员怎么就能如此坦然地办起宴会?
若此事传到朱元璋耳朵里,定有不少人要倒霉。
解敏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笑着说:“夏老弟,你可能误会了。这次宴会虽由吏部官员发起,但吏部尚书和侍郎这些高位重臣是不会来的。”
“我们也没资格让这些*接见。”
“这次负责牵头的是吏部给事中。”
“他们既不负责科举阅卷,也不参与会试试卷排名的排序。依我们推测,这宴席可能是奉旨泄露机密。”
“奉旨泄密?”夏白陷入沉思。
解敏点头说道:“我朝科举中断十年,此次重启,或许与以往有所不同,考题也可能有所调整。加之参考士人众多,有人猜测,此次录取人数可能超出往常。”
“还有会试三场,哪一场更为关键。”
“这些都是士人关心的问题。朝廷也许察觉到了这一点,或者发现有人频繁打探消息,所以安排了这场宴会,提前告知相关情况,让我们心中有数。”
夏白点头表示理解。
大明科举中断十年后重新开始,外界对此次取士标准、人数、阅卷重点等所知不多。官府提前通知,也是一种可能。
受邀者皆为各省佼佼者,不出意外的话,他们大多会在三甲之中,日后也会成为大明官员。
这本就合理。
只是自己要不要去呢?
如果他去了,可能会受到黄子澄等人的刁难。但能出席这种场合的,基本都是有很大几率中榜之人,未来将是同僚,而且无人知晓确切名次,黄子澄也不敢过分。
况且他根本没把黄子澄放在眼里。
若是能在宴会上结识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日后推动某些事务时也会顺利许多。
赴宴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思索片刻,夏白决定不去。
当前南北士人间隔阂颇深,想要改善关系还得靠实力,否则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会被视为轻浮狂妄,引发误解。
相比于空谈,他更愿意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
用行动来说话,自然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主动找来。
他不需要了解太多。
因为他已是状元。
一个已被朱元璋钦定的状元。
他的道路与普通进士不同。
他更倚仗的是民众。
理清这一点后,夏白眼神愈发坚定,他转向解敏,拱手致谢:“多谢解兄告知。”
“不过我不会参加这次宴会。”
“我的名次已经确定,赴宴只会增加不必要的纷争。”
“解兄尽可宽心。”
“此次科举,你必能金榜题名。”
“我先向你贺喜。”
---
解敏无奈一笑。
他其实也很期待能上榜,只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
近来北方学子多次聚会,私下里多有议论科举之事。论才学,在北方他算拔尖的,但到了南方,就显得逊色了。
北方的经学一直不兴盛。
早年的战乱让北方的经学传播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即使停考十年也难以赶超。
即便皇上加大了对北方经学的支持力度,仍显不足。
科举结束后,各地学子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从南方学子的交谈中,他愈发意识到南方人在四书五经方面的造诣远胜北方。
这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弥补的。
这次宴会没有邀请他,这也表明了一点:至少在某些吏部官员或组织者看来,他的才学根本达不到参与这样级别宴会的标准。
解敏拱手说道,语气带着苦意:“希望夏老弟能如其所言,不过如果科举的人数不增加,我想脱颖而出恐怕不易。你未曾与南方学子深入交流,不了解他们在这方面的精妙之处。”
“我们北方与他们的差距太大了。”
夏白朗声一笑,说:“解兄此言差矣。”
“你提到的问题,朝廷岂会不知?”
“我记得洪武四年时,当今圣上曾言:‘元代任官只重本族,轻视汉人,甚至不让南人进入监察系统,这公平吗?朕用人只看才能,不论南北。’”
“不久后,当今圣上果断废止了科举。”
“依我们对当时科举的理解,那结论几乎与朝廷公布的一致。”
‘能将所学用于实际的实在太少!’
‘这一结论毫无问题,只是不够全面。’
‘我们经历了童试、院试、乡试,才有资格参加会试,其中不少考生已有功名加身,有些人还身居官职。’
‘若此次高中,便能一步登天,进入朝堂为官。’
‘因此相比其他几次选拔,会试不仅是考察才学,更重要的是它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
‘抑制南人!!!’
解敏听见夏白的话,眼睛微微一震,脸上写满了惊讶。他没想到夏白依然如此直言无忌。
“压制南方人?”夏白说道,“如果抛开科举本身的公平性,仅从政治角度来看,废除科举是必然的选择。当年科举的录取结果中,南方中进士的比例远超北方,甚至超过了总人数的七成。”
“科举根本无法实现对人才的公平选拔,反而对大明政权的稳定构成了威胁。”
“那时北方还未彻底安定,如果继续举行科举,几届之后,南方中榜的比例只会更高,北方的读书人岂能甘心?北方本身就不稳定,许多读书人还怀念前朝,朝廷怎能不忧虑?”
“所以,为了北方的安宁,也是为了安抚民心。”
“科举制度必定会被废止。”
解敏陷入沉思。
这确实是他未曾考虑过的角度。
站在政治和朝廷的角度看,这样的考量确有必要,大明不能仅依赖南方的半壁江山,也不能让南方独占所有优秀人才。
解敏在地方任职,经夏白点拨后,立刻明白了诸多事情。
他缓缓开口:“在科举废除后,皇帝多次将‘四书五经’赐予北方学堂,并派遣南方的学官北上,在北方大力推广教育,这实际上是在扶持北方的儒学发展。”
“旨在实现南北平衡。”
夏白点头表示认同。
他接着说道:“这些举措确实可以推动北方儒学的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北方的文化教育水平,但要赶上南方几乎是不可能的,南北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与政治。”
“这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
“关于此次科举,我大胆猜测一下。”
“会试会有很大的调整。”
“据我所知,江北的考生文风朴实,而江南的考生文辞华丽。”
“这是目前最容易区分南北的方式。”
“体现在考卷上便是策问。”
解敏突然看向夏白,明白了为何夏白会在贡院那日说这次会试的策问部分并不重要。
他早就得出这个结论。
因为南方学子擅长文辞,能言善辩且善于引用经典,在策问这种较为自由的形式下,南方学子的文章通常会优于北方学子很多。
让科举达到南北平衡的最佳方法。
就是一刀切。
让策问成为锦上添花的部分。
解敏凝视着夏白良久,苦笑而言:\"夏贤弟,你这见解实在令我震惊,竟让我心生震撼。\"
夏白微笑回应:\"政事需从政理思之。\"
\"当今圣上出身平民,故而更加务实,因此'归于务实''德行第一而文艺其次'这类实用主义思想,更受圣上喜爱。南方虽经学繁盛,却显浮华,难以担当重任。\"
\"北方虽经学不兴,但学生更重视实际,反而更受重视。\"
\"除了会试的最后一场,前两场拼的是基础,北方学子未必不能脱颖而出。以兄之才干,上榜当无问题。\"
解敏点头,脸上露出轻松之色。
若果真如夏白所言,他此次科举大有希望。
他看着夏白说道:\"若我有幸高中,必设宴款待贤弟。\"
夏白大笑。
解敏随之莞尔,又好奇问道:\"只是夏贤弟,你不打算参加这个小宴?\"
\"不去。\"夏白摇头。
\"我性情刚直,在这种场合恐怕会引发许多争执,且我对自身有信心,这样的宴会还是避开为妙。\"
\"麻烦兄代为传达谢意了。\"
解敏点头:\"你如此推辞,怕是要被黄子澄等人视为轻狂、高傲、目中无人。\"
\"值得吗?\"
夏白笑道:\"我只是个凡人,装不来风雅。\"
\"他们若要议论,随他们去。\"
\"不过还请兄提醒他们,莫忘我们之间的约定。\"
\"士人重诺。\"
\"应不会失信吧。\"
\"哈哈。\"
解敏苦笑着点头。
解敏离开后,再无人拜访夏白,他返回住处。
同一时刻。
夏白与乞丐打交道的事,传进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毛骧向他汇报时,朱元璋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寒光,冷笑了一声:“天下的文人尽在指责我,说我喜怒无常,说我残暴成性,不惜用严刑峻法对付士大夫。”
“我不*又能怎样?”
“朝野上下都在对我说,天下已经太平了,真的太平了吗?”
“到底太平还是不安,我不知道,但我清楚的是,无论是百官还是百姓,甚至我的儿子们,只要见到我,没有一个不说天下太平的。”
“这就是他们的太平?!”
“京师如此,其他地方呢?”
“这些混账东西,我把权力交给了他们,他们就是这样为我办事的?”
朱元璋愤怒了。
他本来就性情暴烈。
尤其涉及百姓的事情。
更何况是在京城,在他眼皮底下,这简直是在公开扇他耳光。
他确实有私心。
但天下哪个不是如此?
而在私心之外,他同样关心天下,也对大明的官员提出同样的要求,让他们务必清廉,反复强调官员必须心系百姓。
对于那些阳奉阴违的官员,他处理的办法很简单。
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