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茂一直跟着朱雄英,听完郭襄的解释后也明白了神符对朱雄英的重要性。
在大明这边,朝廷有两千万大军,加上超越时代的科技,几乎无敌。谁敢来挑战,很快就被征服。按理说,整个世界迟早都会归于大明掌控。大明确实很牛,没人能威胁到朱雄英的地位。
可一旦进入别的武侠世界就不一样了。
这些习武之人破坏力惊人,虽然比不上大明的火器,但一个绝顶高手的威力也相当可观。
顶尖高手在这武林中本就稀少。朱雄英穿越到的几个世界里,遇到的顶级高手也不多。
不过,他手下的士兵可不一样。朱雄英麾下有两千多万士兵,其中能熟练操作火炮的也有几百万。
其实,操控火炮并不需要太多技术。但如果要精准打击,那就得有点知识和经验了。
然而,朱雄英带来的十万大军里,有几万老炮手,都是经历过多次战争的老兵。
这些老兵一旦发起进攻,威力相当于几千甚至上万名武林顶尖高手。
可以说,朱雄英到了这个武侠世界,靠着他的科技几乎可以横扫一切。
但有一点,中央军的士兵无论如何都比不上武林高手的地方——速度。
武林人士练武不仅仅是增强力量,更是全面提升身体素质。速度、听力、视力都有显着提高。
就像《神雕侠侣》里的杨过后期一声怒吼就能震慑远方。金庸笔下的顶级高手“狮子吼”破坏力极强,更别提那些绝顶轻功了。
如果让这些人靠近,简直就像瞬移一样。即便中央军士兵再强大,被武林高手近身也非常危险。
这么说吧,现在中央军士兵虽然火力猛,但在武林高手眼里就像玻璃做的大炮——攻击力高但很脆弱,一碰就碎。
不过,中央军士兵数量庞大,光是来大宋的就有十万。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弱点。
就算真有武林高手敢冲进中央军阵型,牺牲几个士兵就能将其击杀。
朱雄英和郭襄相处已久,对她武功有一定了解。即使郭襄想对中央军发起冲锋,也掀不起太大波澜。
要知道,郭襄的武功已经是整个大宋世界里的顶级水平了。
朱雄英一直待在军营里头,那便算是安全的。可谁能确保他一定得走出军营呢?眼下这状况,中央军的士兵根本护不住他。没了他们的庇护,朱雄英确实很危险。
他轻笑了一声,“幸亏蒙古那边对我们不太熟悉。要是他们知道我跑到这儿来了,提前埋伏高手,那咱们可就麻烦了。”
中原汉人都知道蒙古帝国有多厉害,多数人心里明白,大宋早晚得败给蒙古。不过,中央军的到来让局势有了转机。
朱雄英心里清楚,只要自己一到大宋,蒙古就没戏唱了。虽然蒙古军队的组织能力世界第一流,甚至比中央军还好,但明朝的科技已经远超普通封建国家,蒙古根本顶不住。
短期内朱雄英没打算灭掉蒙古,但如果蒙古想染指中原,那是绝对不行的。等大宋朝廷受点教训后,他就会彻底铲除蒙古帝国。
自从朱雄英来到这个世界,蒙古的命运就已经写好了。而现在,他独自一人跑到这个小村子里,把自己置于险境。对蒙古来说,这可能是最后的机会了。只要派出高手在这儿把朱雄英干掉,中央军就可能不战自溃。
所有人都知道明朝很强,但很少有人明白,这一切全靠朱雄英一人撑着。明朝的发展也不是因为生产力进步,而是因为他的到来带来了无数科技,也让明朝军队变得更强大。
大明朝能成气候,全靠朱雄英一人撑着。朱雄英自己也明白这一点。
大明朝虽然看起来强大,但其实隐患重重。整个国家都依赖朱雄英一手建立,要是他出了什么岔子,这江山怕是立刻就散了架。
朱雄英知道,尽管国内有他的技术创新支撑,能让国家暂时强盛,可对外扩张的势头已经难以为继。这些年派出去打仗的将领确实厉害,可他们离京城太远,朝廷的指挥鞭长莫及。
尤其那些驻扎在西边的军队,后勤补给跟不上,只能放手让他们自己做主。这虽然扩大了疆域,但也埋下了隐患。
朱雄英心里明白,很多士兵打仗并不是为了效忠朝廷,而是冲着银子来的。一旦哪个将领出高价,他们就会叛变。所以朝廷得小心提防,别让军队变成将领的私人武装。
在各个朝代,都想了不少办法。先秦两汉时,有个叫兵符的东西。有些军队驻扎在外,将军想调动军队却不行。真要出兵时,得朝廷派使者带着另一半兵符,跟将军手里的另一半合起来才能调动。这招刚开始挺管用,但后来发现不管用了,因为朝廷发现将军跟士兵关系太好了,没兵符也能调动军队,朝廷也没辙。
朝廷就想办法,把将军全叫回京城。边境设几个大军事据点,大将军待在京城,没法跟士兵接触,也就不可能把军队变成自己的私人武装。要是朝廷打仗,随时可以把将军派去前线。
另外,这些军事重镇离京城远得很,就算当地军队出问题,对朝廷也没什么影响。边疆军队想回京城也很难,即使硬要回来,朝廷也有时间准备。而且京城的军队都是精锐,能保护朝廷安全。
不过这种方法也有问题。将军不懂兵事,平时都在京城,不跟普通士兵打交道,只在打仗时才被临时拉来,结果很多将军指挥不动士兵,常和士兵起冲突,耽误战事,影响战斗力。在朝廷这边,虽然远离了地方军队的威胁,但也失去了地方军队的保护。要是……
京城里面出了内乱,朝廷就想让外地的军队来救驾。可问题是,这些外地的军队离得太远了,等他们赶到,朝廷可能都已经换人了。所以朝廷很纠结。
历史上,朝廷和地方军队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太好,总是在互相较量,但也没找到什么好办法。后来朝廷慢慢意识到,关键在于权力分配。只要地方军队没有政治和财政大权,就算将领和士兵关系再好,也构不成太大威胁。
于是朝廷允许一些军事重地设在靠近京城的地方,但只给他们练兵权,打仗时得听当地官员指挥,平时也不能擅自行动。而且军队的军饷都由朝廷供给,通过各种渠道集中运过去。
懂军事的人都知道,粮草对军队有多重要。只要朝廷控制住粮食供应,地方军队就别想造反,因为没了粮食他们根本撑不了几天。正因为发现了这个规律,后来地方军队叛乱的情况才减少了很多。
不过有时候还是会出问题,比如朝廷失去对地方财政的掌控时。大明朝初期基本沿袭开国时的制度,但当朝廷军队往西推进时,后勤补给跟不上了,这时候就得调整策略。
朱雄英就给了将军们行政和财政的权力,让他们能自己解决地方事务。
这些将军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军粮问题,这确实大大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不过呢,这也让朝廷对地方军队失去了掌控力。朝廷手里什么招都没有,没法约束这些将军。要是朱棣突然反叛,朱雄英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带兵跟他打。
朱雄英敢这么干,是因为他对自己超级有信心。整个大明的科技都是他一个人搞出来的。虽然将军们有自己的部队,但装备还得朝廷供给。
现在的军队跟以前不同了,很依赖火器等高科技武器,就跟依赖粮食补给差不多。尽管朱棣的军队远征西方,但也得从大明朝不断获得补给。不过这些补给量不大,运输压力也不算太大。
大明朝能指挥这些将军,一是靠朱雄英的威望,二是靠朝廷提供的武器。可要是朱雄英出了事,朝廷就彻底失去控制将军们的能力了。
至于其他人怎么想,朱雄英不清楚。但他知道,只要这边出点状况,朱棣肯定会反叛,朝廷也会分崩离析,这个大帝国肯定撑不住。
要是大明开始撤退,肯定会把在大宋世界的军队全撤回来。本来这些军队是因为朱雄英才到大宋的,要是朱雄英出了事,这些军队还能不能留在大宋都难说。这样的话,在蒙古那边就没人威胁他们了。
朱雄英心里明白,这次绝不能再让蒙古人找到机会。按理说,他根本不会离开军营半步,但因为郭襄的出现,他才带着队伍进了这个小村。
朱雄英觉得,这可能是蒙古人唯一的机会了。
“皇上,咱们不能大意。”常茂提醒道,“咱们对这个村子的情况一无所知,派个人去看看总没错。”
朱雄英点头同意了。
常茂派了两个士兵先进村子侦查,自己则带着队伍慢慢靠近,与探路的士兵拉开距离。
走着走着,天快黑了,朱雄英总觉得不对劲。
“这个村子怎么这么大?”
常茂附和:“是啊,感觉没完没了似的,难道是迷路了?”
朱雄英笑着说:“不至于吧。”
他看了看身旁泰然自若的郭襄,好像早就料到这一切。
“郭襄,现在什么情况?”
朱雄英焦急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