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往京城的官道还算平坦,但一路上还是耽搁了不少时间,原本计划半个月就能到达京城,但现在已经是二十多天,距离京城还有三四百里的路程。
李小坐在马车上,看着两侧完全不如老家树林茂密的山峰,疲惫的神色尽在脸上。
连续半个多月的赶路,确实让李小倍感辛苦,但还好老师那边没有传来坏消息,也能让他不那么着急去往京城。
就在李小入关的第二天,他收到了老师身边护卫的消息,表示皇上对蔺先生的建议有了妥协,他老师的境遇目前也算安全了,但这件事还在商议当中,最后的结果还不好确定。
虽然只是短暂的平息,但也让李小的心放下了一半,最起码他不用那么着急的去赶路了。
进入北直隶后,气温已经有了更明显的提升,此刻已经到了小麦灌浆时刻,可李小在路上却看了大片大片枯黄的麦田。
虽然偶尔还能看到一些老农赶着牛车拉水灌溉的情景,可即便如此,那也是杯水车薪,改变不了今年再次大旱的年景。
确实如此,李小入关后的十来天,他就没有遇到一天下雨的时候,哪怕是阴天都没有遇到过。
看着眼前的情景,李小内心无比复杂,此刻人们与大自然的抗衡的力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有抽取地下水的设备,也许能够保住一些麦田,虽然不能全部解决,但保住口粮还能做到的。
农耕社会靠天吃饭,这是数千年来面对的现实。
没有大型机器,想要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是很难实现的,哪怕大明朝最强盛时期,朝廷也不会举全国之力去搞一项大的水利工程,因为这样的工程将是劳民伤财,效果也不一定达到理想的结果,最后的结局只能是苦了老百姓。
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有了大型机器,才能保障基础民生的建设,才能生产出更高产的粮食,才能让百姓活得更幸福。
李小此刻对自己的规划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他要保障自己的计划的实现,更要保证自己地盘的安全,他要让全天下百姓早点享受科技带来的成果。
“今年北直隶这边的庄稼看来又要绝收了!”吕二蛋赶着马车叹息道:“这是怎么了,连续三四年了吧,连年大旱,难道龙王把这里给忘掉了?”
“估摸是有大人物犯了天条,连累了这里的百姓。”宋大郎在一旁接话道:“在我记忆里,哪怕是大旱也就是一年的光景,接连三四年听都没听过。”
徐粮小声的说道:“我老家就是北直隶的,三年前逃荒到北辽,一路忍饥挨饿,强忍着出了关,幸好有好心人帮衬,我们才活了下来,为了以后不挨饿,也讨个吉利,最后我爹把我哥俩的名字改成粮和食。”
李小听到这里偏头看了一眼俩兄弟,随即听到徐食接着说道:“这年头,还不知道这里还要饿死多少人呢,更不知道有多少要背井离乡,去往多远的地方去讨饭呢!”
似乎在验证徐食得话,他没走出多远,就看到数十人组成的队伍出现在道路前头,他们衣衫褴褛,相互搀扶,步履蹒跚的往前走着。
当走到他们近前时,发现人堆里还有好几个小孩子,他们死死盯着经过的马车,似乎再看上面有没有粮食的袋子。
可是看了半天也没有看到一样包袱,这让他们大失所望,转身继续跟在大人身后往前边走去。
虽然李小的马车上没有粮食,但他的空间却是有非常多的粮食,想要接济一下他们那简直不要太简单,但李小并没有那么做,他担心一旦施舍粮食,这帮人就会跟着自己,到时想要摆脱更加困难。
其他人也不敢开口说些什么,毕竟这样的事儿估计以后还会更多,你能救助一帮这样的人,他还能帮助多少这样的人。
走出一段距离后,李小从空间取出两袋土豆,对身旁的徐粮说道:“自从看到那帮人后,就听你在说过话,是不是心里不得劲。”
“看到他们就想起我们当年逃荒的时候了,如果当时有人帮一把,我们一路上那些人也不至于死那么多人了!”徐粮缓缓说道。
李小听后指了指身边的两袋土豆说道:“骑上马把这两袋东西给他们送去,告诉他们烤着吃就行。”
徐粮早就看到了,听到李小这么一说,顿时喜上眉梢,徐食立马帮着哥哥把粮食放到马背上,看见哥哥跑远,脸上也是露出了笑容。
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太多事,刚刚这一幕只不过是其中一件罢了,越往京城方向,遇到逃荒的人也就越多,毕竟这里是皇上生活的地方,还有众多达官贵人,想要讨口吃的还是相较其他地方容易一些,只不过最难的就是如何进到城里去。
这不,当李小来到城门处的时候,发现这里黑压压住着很多逃荒人,他们搭个简易窝棚晚上就住在这里,等到了白天就想办法往城里进去。
李小众人正在排队,也就等了不到一刻钟时间,就已经有不下二三十人跪在他们马车下边。
这些人都是想要卖身给李小的,条件就是带上他们,并以后给一口吃的就行。
看着这帮人,李小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只好默默的排着队,希望能早点进到城里去。
经过约莫半炷香的时间,终于轮到他们了,李小递上路引,并献上一笔不菲的小费后,这才让他们进了城里。
跪在他们身边的那些人,自然都被城卫拦了下来,一些不愿意放弃的,难免会受到一些皮肉之苦。
这不是李小狠心,只是此次来京,他也是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处理,如果再有一些牵绊,恐怕会耽搁很多事情。
本以为进了城会好一些,可出乎李小意外的是,在城内依然能看到很多乞讨要饭之人,他们虽然进了城,但饿肚子的日子依然没有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