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吴建中夫妇走后,王力来到书房。
“组长,总部有消息了。”
正准备看书的王二河合上书,看向王力。
“总部怎么说?”
“组长,总部说,年初的时候,小鬼子占领香港,发现了在当地印刷法币的秘密印刷厂,这让小鬼子获得了大量印刷设备和少量印刷铜模。”
“后来小鬼子攻占缅甸,占领政府在当地设立的法币印刷厂,攫取大量半成品法币以及原材料,就连法币编码、暗帐底册等机密材料都落入小鬼子手中。”
“后来德国在太平洋上截获一艘美国的商船,上面是美国造币公司为中国交通银行代为印刷的十多亿法币半成品,后来小鬼子从德国那边将这些半成品买了回来。”
“总部推测,小鬼子有了之前印刷假币的经验,加上缴获的这些半成品以及铜模,很大概率已经在秘密制作假法币。”
“总部派人专门调查过这方面的事情。”
“前不久潜伏在小鬼子本土的情报人员传来一则消息,说是小鬼子将印刷假法币的工厂准备移到大陆上,具体移到哪座城市就不清楚了。”
“总部根据这份情报加上上海假法币泛滥的情况,认为这个假币印刷厂大概会移到上海,要咱们找出并捣毁这个印刷厂。”
“……”
王二河听完揉了揉额头,这事不好办啊。
首先不能确定这个假币印刷厂就移到上海。
其次贸然调查肯定会引人怀疑。
嗯……该从哪方面查起不会引起怀疑呢?
王力没有打扰王二河的思考,拿起桌上的茶壶走出去,将已经凉了的茶水倒掉,换上一壶热的。
王二河在书房内思索了大概两个小时,将各种方法在脑海中模拟。
最后想出几个方法进行尝试。
…………
时间倒回到日人占领香港前的几天。
沈廷生是中央印钞厂香港分厂的雕刻技师。
印钞铜模雕刻的手艺人之一,印刷厂内的铜模都是他和其他人一起雕刻出来的,同时他也是这座印钞厂的负责人,精通法币各种防伪设计。
香港被占领后,印钞厂被小鬼子接管,沈廷生因为那天有事不在,逃过一劫。
虽然逃过一劫,但一直被追捕,生存成了问题,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只能无奈的成为了难民,到码头混口饭吃。
几个月后好不容易攒了点钱,沈廷生立马离开了香港,一番思考后,决定暂时前往上海,之后再做打算。
为了不引起怀疑,跟着逃难的人群一起往上海走。
在火车上,人群非常拥挤,过道上都是人,想要路过都很困难。
有人拿着法币想买东西,却被列车员一顿臭骂,因为列车员看出这家伙手里拿着的钱是假币。
听到假币,沈廷生下意识看了过去,当他看清楚假法币上的人像时,瞳孔猛地一缩,心脏像是被攥住了,因为纸币上孙先生衣服的褶皱,和他刻的铜膜一模一样。
作为专业的雕刻师,这一点他绝对不会认错,这就是用他刻出来的铜模印出来的法币,这个法币和真币的区别是少了红蓝丝线。
沈廷生想做些什么,可又无能为力,他现在连温饱都是个问题,没有其他能力去管这件事。
到达上海后,攒的钱全花在路费上了,他没钱了。
沈廷生没有选择继续从事雕刻相关的职业,他怕被人认出来。
他属于雕刻行业内最顶尖的那一批人,每个行业的圈子看着不小,其实就那么大,在接触雕刻行业很容易被人认出来,一旦被人认出来,一个能雕刻印钞铜模的人,小鬼子自然不会放过他。
然而除了雕刻,沈廷生也不会什么其他手艺,只能从体力活开始干起。
幸好有黄包车公会的存在,给了沈廷生赚钱的机会,让他不至于饿死。
当沈廷生听说黄包车公会是大汉奸王二河创办的时候,非常吃惊。
作为一名爱国者,他忍痛放弃了能让他温饱的黄包车工作,另寻其他工作养活自己。
一番寻找,到了码头上当搬运工人,加入码头公会,这份工作依旧不错,码头有着完善的制度确保他们的工资和身体健康等问题。
可是沈廷生再次发现,码头公会的会长依旧是王二河这个汉奸。
这让沈廷生对王二河这个人产生了疑惑,一个汉奸,对底层人居然做的比其他人还要好。
这人真的是汉奸吗?
怀着这种疑问,他没有辞掉码头的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在休息的时候在上海转悠,打探。
经过他的打听,发现王二河在上海的势力简直太大了,青帮的一把手,十万帮众,名下的产业触及各行各业,身兼各种公会的会长副会长职位。
知道了这些后,就冲对手下,对跟着他吃饭的人,沈廷生认为王二河应该不是一个彻底的汉奸,至少没有外界传的那么坏。
这让沈廷生对王二河的抵触没有那么深了,决定继续在码头工作,凑到足够的路费之后,就想办法前往山城,回到后方。
“廷生,今天休息?”一个码头的工人跟沈廷生打招呼道。
“嗯,连续干了半个月,该休息休息了。”
“唉,真羡慕你,没有老婆孩子,不像我,家里好几张嘴都等着我。”
这人发了两句牢骚话就跟沈廷生分开,继续去干活了。
沈廷生没将这家伙的牢骚话当真,要真是让他休息,他自己还不干呢,有的是人想要来码头工作都困难呢。
回到宿舍,换上常服。
作为一名手艺人,沈廷生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如果不是迫不得已,他一点都不愿意干这种无意义的、重复的体力活动。
趁着这次休息,沈廷生决定花些钱,去小餐馆消费一顿,犒劳一下自己。
到达小餐馆后,点上几个不算贵的菜,要上一小壶酒,自己一个人边吃边喝,竟然让沈廷生感觉到久违的舒畅。
酒足饭饱后,他决定绕道去熟悉的米店买一些米,顺便和店铺老板聊会天。
当初他刚到上海的时候,没钱吃饭,米店老板看他可怜请他吃了一顿饭。
后来他找到工作后,买米即使要绕道也会来照顾他家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