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为证:“九天玄女赠兵书,巧摆龙门独逞奇。考试文才年少将,平辽论内见威仪。”
话说天子想要试试贤臣的才学,军师徐茂功说道:“这容易。陛下若想知道贤臣腹中的才学,只需降旨给尉迟恭,让他呈上一纸《平辽论》,便能知晓了。” 朝廷立刻降下一道旨意。尉迟恭来到御营,问道:“万岁宣臣前来,有何旨意?” 朝廷说:“王兄,朕此次出征东辽,不知胜负如何,想讨个吉利。王兄,你快去写一纸《平辽论》呈给寡人看看。” 尉迟恭听后心想:“早知道做元帅如此麻烦,我就不做了。刚摆完龙门阵,现在又要弄什么《平辽论》。我看这什么论不论的,分明是故意刁难我。不管了,还是让张环去做吧。” 于是说道:“陛下,待本帅去写来。”
尉迟恭来到中营,吩咐道:“左右听令,快去传张环进见。” 左右领命出营,喊道:“呔,张环,元帅有令,传你进营。” 张士贵连忙答应,来到中营,说道:“元帅在上,传末将来有何将令?” 尉迟恭说:“本帅奉旨,要你写一纸《平辽论》,快去写好呈来。” 张环应道:“是。待末将去写。” 他匆匆退回自己营中,叫来中军,说道:“快传前营薛礼听令。” 中军领命,找到薛礼,传达命令。薛礼进营拜见,说道:“大老爷在上,小人薛礼叩见。” 张环说:“起来。本总以后传你次数多了,往后见了我,不必行礼叩头了。” 薛礼应道:“是,小人遵令。” 张环接着说:“薛礼,方才元帅要本总写《平辽论》,你能写吗?若能写成,也算你立了一功。” 薛仁贵说:“是,小人能写。” 张环说:“那你快去写来。”
薛仁贵领命回到营中,让兄弟们回避,周青、姜兴本、姜兴霸、李庆红四人退出。薛仁贵赶忙摆好香桌,供上天书,拜了二十四拜,虔诚地祷告一番。随后翻开天书一看,上面字迹清晰,写得明明白白。他拿过一张花笺,对照天书,仔细地誊写下来,然后急忙来到张环营中,说道:“大老爷,小人的《平辽论》写好了。” 张士贵说:“待本总记在功劳簿上。” 说完,拿着《平辽论》来到中营,对元帅说:“元帅,这《平辽论》是我的女婿何宗宪写好呈上的。” 尉迟恭接过《平辽论》,在功劳簿上又竖了一条杠子,然后前往御营,说道:“陛下在上,《平辽论》在此,请陛下御览。” 朝廷说:“呈上来。” 侍臣接过,铺在龙案上,军师和朝廷一同观看,上面写着《平辽论》:
“混沌初分盘古出,三才治世号三皇。天生五帝相继续,尧舜相传夏禹王。禹王后代昏君出,乾坤一统属商汤。商汤以后纣为虐,伐罪吊民周武王。周室东迁王迹熄,春秋战国七雄强。七雄并吞为一国,秦氏纵横号始皇。西兴汉室刘高祖,光武中兴后汉王。三国英雄尊刘备,仲达兴为司马王。杨坚篡周为隋王,国号兴称仁寿王。天生逆子隋炀帝,弑父专权大邺王。邺王邪政行无道,天下黎民尽遭殃。天公降下真明主,重整乾坤归大唐。施行仁政贞观帝,万民感戴太宗王。平除四海番王顺,无道东迁又放狂。明君御驾亲跨海,一纪班师东海洋。”
朝廷看完,十分高兴,问道:“徐先生,此次征东,为何要这么多年呢?” 茂功说:“依此看来,要十二年才能平定东辽。” 天子说:“有了这样的能人,想必很快就能平定。” 茂功算出后日是黄道吉日,便准备下船过海,当晚暂且不表。
到了次日,张士贵传令十万人马,先登上战船,一共开出二百多艘战船,都用链条绞拢排成一排,扯起御驾亲征的旗号,向着大海进发。这一千三百艘战船,都用链条紧紧绞定,因为海上风浪极为凶险,生怕被吹翻,所以用链条固定。五十万雄兵分别在两边的船内。朝廷和公卿们在吉日登上龙船,扯起平辽大元帅的旗号。尉迟恭威风凛凛,三声炮响后,船队一同出发。
船队在海上航行了三天,只见水天相接,茫茫一片。忽然,狂风大作,情况变得危急起来。海上掀起数丈高的波浪,天子吓得脸色苍白,龙案都被颠翻了。这些战船在海中上下颠簸,船上的人马在船中摔倒,刚爬起来,又被颠得跌倒,天子也翻倒了好几次。程咬金在船里滚来滚去,徐茂功也难以起身,其他人无不跌倒,无不呕吐。天子害怕得浑身发抖,说道:“先生,我们别去征东了。朕情愿在长安安享太平,即便他杀过来,也能看得见,何苦死在这海里?” 程咬金说:“陛下,快降旨,咱们回去吧,性命要紧。” 茂功说:“无妨。陛下只需降旨,让元帅平息风浪即可。” 尉迟恭也被颠得昏昏沉沉,一听这话,心中大惊,说道:“军师大人,您这可就说错了!风浪乃是玉皇大帝的旨意,这是天上的事,叫本帅如何平息得了?” 茂功说:“我算定了阴阳,这风浪该由你来平息。你若有本事去平息风浪便罢;若没本事平息,陛下就降旨把你绑了,扔到海里祭海神,说不定也能平息风浪。” 尉迟恭嘟囔道:“真是倒霉透顶,怎么海上的风浪都要元帅去平息?” 无奈之下,他来到前船,传令总兵张环。左右齐声答应,喊道:“呔,帅爷有令,传先锋张士贵上船听令。” 张士贵此时也在船里被颠得呕吐不止,昏昏沉沉,十分难受。只听中军禀报:“禀大老爷,元帅有军令,要传您过去。” 张环说:“这么大的风,又传我去做什么?” 但又无可奈何,挣扎着来到船头。水手拉住一只船,张环扒上龙船,问道:“元帅传末将有何将令?” 尉迟恭说:“风浪如此之大,如今情况危急,你快去给本帅把风浪平息了,这可是大功一件。” 张环说:“元帅,您又为难我了。这海上的风浪,年年如此,叫末将如何平息?” 元帅说:“你若不平息风浪,就叫两旁将士把你张环绑了,丢到海里祭海神,说不定能平息风浪。” 张环说:“元帅,这可使不得,待末将去想办法平复风浪。”
张士贵走到前船,进入内舱,传令薛礼。此时薛仁贵在船里也被颠翻了两次,心里着急,赶忙对着天书跪拜。天书上的字清晰明了,指示得很明白。薛仁贵藏好天书,正好这时大老爷来传他。薛仁贵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来到张环船内,问道:“大老爷传小人有何将令?” 张士贵说:“你可有平息风浪的办法?” 薛礼笑着说:“大老爷,这是五湖四海的龙王前来朝见,所以才有这么大的风。只要万岁御笔亲书‘免朝’二字,丢到海里,再大的风浪也能平息。” 张环听了十分高兴,说道:“真有此事?若应验了,这可是你的大功。就按你说的办,平息了风浪,你的大罪一定能赦免。”
暂且不说薛仁贵退出回到前营,单说张环来到龙船,把薛礼的这番话原原本本告诉了元帅。尉迟恭十分高兴,说道:“妙啊,妙啊!若真如所言,就记你一功。” 说完,来到御营,进入舱内,对天子说:“陛下,海里五湖四海的龙王前来朝见,所以才起了风浪。陛下只需亲自挥笔写下‘免朝’二字,丢入海中,风浪就会平息。” 朝廷说:“真有此事?待朕写来。” 元帅摆好龙案,天子亲自写下 “免朝” 二字,递给尉迟恭。尉迟恭接过,走出船头,两边有水军搀扶着。他高声喊道:“圣上有旨,今去征东,诸位龙王免朝,各自回龙驾。” 将 “免朝” 二字丢入海中,就好像有人在海底接住了一样,转眼间皇旨牌就不见了。不一会儿,风浪顿时平息。
朝廷说:“徐先生,降朕旨意,把战船转回山东,我们不去征东了,情愿等他们起兵杀过来再说。” 茂功说:“陛下,您这是怎么了。如今风浪已经平息,正好行船,怎么反而要回山东?倘若东辽起兵杀到中原,我们该如何抵挡?” 程咬金说:“陛下,别听这牛鼻子老道的。这一去大海,风浪还会很大,这可是危险的路途,性命要紧。趁现在风平浪静,赶紧回到登州,安享长安。要是东辽兴兵过海侵犯边界,不是我老程吹牛,虽然我年纪大了,但还能敌得过他们,这事包在臣身上。我一定杀退番人,绝不会惊扰陛下,当下还是避祸要紧。” 尉迟恭说:“你这老糊涂,说的什么话!自古道:‘食君之禄,当报君之德’,趁现在风平浪静,仰仗陛下的洪恩,此去征东,能有什么危险?你竟敢在圣驾前胡言乱语!” 朝廷说:“别吵了。寡人宁愿死在长安,也绝不征东入海。” 徐茂功心想,说道:“既然陛下不想征东,臣也不好违抗圣旨,那就先回登州吧。” 尉迟恭见军师这么说了,只得赶忙传令,吩咐三军,回转登州,等风浪平息后再过海征东。元帅一声令下,只听众人齐声答应:“嗄!” 张士贵也接到命令,这一千五百艘战船全部掉头。航行了三天三夜,回到了登州海滩,将船停泊好。朝廷和公爷下船进城,在城内扎营,这里暂且不表。
单说天子说:“先生,我们明天回长安吧。” 茂功说:“陛下,有这样的应梦贤臣保驾平定东辽,这可是国家的大事,陛下怎么能想着回长安呢?” 天子说:“先生,只是这海上风浪太大,如何行船?不如回长安吧。” 茂功说:“陛下放心。这海上有几天风大,自然也会有几天风小。我们就在这里等几天,等风平浪静,就可以过海,平定东辽了。” 朝廷说:“既然如此,那就等几天吧。”
暂且不说天子在御营内的情况。再说徐茂功来到帅营,尉迟恭连忙迎接,问道:“军师大人大半夜赶来,有什么事要吩咐?” 茂功说:“元帅,海上风浪太大,圣上不肯征东,这可如何是好?” 尉迟恭说:“大人,您又来了。朝廷虽不肯征东,难道本帅就回长安不成?若真等圣上回长安,本帅就和军师领兵过海,前去征东。” 茂功说:“话不能这么说,那东辽人马邪法众多,必须要御驾亲征才行。若元帅领兵前去,恐怕难以平定。” 元帅说:“如今陛下不肯去,也没办法强迫他。” 茂功说:“我倒有个主意,我们不妨设一个瞒天过海之计,瞒着天子过海,到了东辽就可以征东了。” 尉迟恭问:“大人,什么是瞒天过海之计?” 茂功说:“元帅别急,你只需传令给张士贵,让他献上瞒天过海之计。他若能献出计策便罢;若献不出,就挖三个泥潭,告诉他辰时想出计策,就把他埋一尺;午时想出计策,就埋二尺;戌时想出计策,就把他埋三尺。若一整天都想不出计策,就把他从头到脚都埋在泥里。他肯定会着急,自然就会献出瞒天过海之计了。” 尉迟恭十分高兴,说道:“军师大人,此话当真?待本帅明天就叫他献计。” 徐茂功说:“好。” 然后回转御营,当晚的事暂且不表。
到了第二天,敬德下达命令,一边让人挖坑,一边传令张士贵进入中营。张士贵问道:“元帅传末将前来,有什么命令?” 敬德说:“朝廷害怕海上风浪,不肯下船过海,所以本帅传你进营,要你献出一个瞒天过海的计策,让圣上看不到海水,安稳地抵达海东,这便是你的功劳。要是没有这个计策,本帅挖了三个泥坑,你辰时还没有计策,就把你埋一尺;午时还没有,埋你二尺;晚上还没有,埋你三尺。要是再想不出妙计,就把你活埋在泥里。” 张环听后大惊失色,说道:“元帅,容末将去和女婿何宗宪商议这个计策,有了之后再来交令。” 敬德说:“既然如此,那就快去!”
张环领命回到营中,吩咐道:“中军,传令薛礼进见。” 中军奉命去传薛礼,薛礼急忙来到营中,问道:“大老爷传小人有什么命令?” 张士贵说:“因为朝廷惧怕风浪,不想去征东。元帅让我献出一个瞒天过海的计策,让朝廷看不到汹涌的风浪,以免圣驾受惊,顺利抵达东辽,这便是你的功劳。” 薛礼说:“让小人想想办法。” 他领命出来,回到前营,赶忙摆好香案,向玄女娘娘拜求,然后翻看天书,天书上写得清清楚楚。薛礼看完后,藏好天书,来到中营说:“大老爷,瞒天过海的计策有了。” 张环十分高兴,说道:“快说来让我听听。” 薛仁贵说:“大老爷,这可不是一天能完成的事。您去跟元帅说,传令下去,买几百排大木头,召集一些工匠,建造一座木城。这座木城要四方方正正,边长四里,城内城外都用木板建造一些楼房,下面铺上沙泥,种上花草,当作街道。再安排一万士兵,假扮成士、农、工、商、经纪和普通百姓。在城中心建造一座清风阁,要三层楼一样高,在里面供奉几位佛像。等朝廷歇驾的时候,先把木城推到海里,趁着顺风,缓缓飘过去。哄着朝廷下船,赶到木城边上,直接登上这座城,在清风阁歇驾。这样一来,朝廷既看不到海,船也不会颠簸摇晃,岂不是瞒过天子,顺利过海了吗?” 张士贵听后,连声道谢,然后回到前营,这里暂且不表。
单说张士贵来到帅营,对元帅说:“元帅,有计策了。只需传令下去,砍伐山上的木材,建造一座木城,按照这样的方法建造,就可以过海了。” 尉迟恭听后十分高兴,马上把这记为何宗宪的功劳,然后去见军师,把张士贵说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茂功。茂功称赞道:“这个办法好,此计甚妙。” 于是,茂功假传旨意,暗中安排众人行事,一切进展得十分顺利。十万人一起动手,砍伐山林中的大木材。正所谓人多力量大,不到三个月,这座木城就建造完成了。众人将木城推入海中,果然借着顺风,稳稳地向前飘去,成功瞒过了朝廷。只有程咬金胆子小,看到这座木城,心里害怕,不想前去。
又过了三天,朝廷说:“先生,我们回长安吧,在这里也没什么用。” 茂功说:“陛下,臣推算阴阳,这半年风浪都会很平静,陛下何不下船出发呢?过了半年,风浪再来的时候,我们应该已经到东辽两三个月了。” 朝廷说:“真有此事?” 茂功说:“臣怎敢欺骗陛下?” 天子说:“要是下了船又起风浪,那就是徐先生的大罪了。” 茂功说:“自然,这是臣阴阳推算不准的罪过,臣甘愿领罪。” 天子说:“既然如此,降朕旨意,下船过海。” 尉迟恭传达命令,张环先率领五百艘战船作为先锋开路,先行出发。
单说朝廷登上龙船,众国公护驾。二十六家总兵官也登上战船,一艘艘战船相继起航。只有程咬金还在沙滩上,他对徐茂功说:“徐哥,我看这座木城太可怕了。要是被风浪打翻,岂不是白白丢了性命?你去保驾吧,我回长安,等秦哥病好了,我们再一起过来,有什么不可以的?” 茂功说:“既然如此,在天子面前,你可别多嘴。” 程咬金答应了。他上船后,对朝廷说:“陛下在上,臣想到秦哥卧病在床,无人照看,臣心里实在不安。请陛下恕臣之罪,臣不敢保驾征东了。臣想回长安,照顾秦哥,等他病好了,我们再一起到东辽助驾。” 朝廷说:“理应如此,程王兄请便吧。” 程咬金辞别圣驾,上岸后,告别各位将领,骑马快速返回陕西,这也暂且不表。
且说朝廷降下旨意,龙船启航,离开登州府两三天后,航行到大海之中。这里十分空旷,即便原本没有风,风浪也很大,龙船在海中摇晃不停。朝廷说:“先生,你说现在没有风浪,所以朕才下船的。可现在还是风浪这么大,这该怎么办?不如回转山东,也让朕少担些心。” 茂功说:“陛下请安心,降旨问问前面有没有可以停船躲避风浪的地方?” 尉迟恭假装向前望去,说道:“陛下,前面隐隐约约能看到有一座城池,不如去那里靠岸,躲避一下风浪。” 朝廷说:“先生,这是什么城池?是属于东辽管辖,还是在我大唐的疆域之内?” 茂功说:“陛下,臣看地图上记载,这不是什么城,叫避风寨。它大多是用木头建造的,所以叫城木为寨,是陛下管辖的疆域。陛下如今到了这里,暂且停船上岸,进入寨中,一来可以避开海上的风浪,二来可以观赏寨中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致。” 朝廷说:“这倒也可以。” 元帅传达命令,龙船快速赶到木城边上,用绳索拴好。众大臣先在岸上迎接圣驾,天子和茂功、敬德一起上岸,骑上马,由各位将领护卫着。
进入寨门后,一群 “百姓” 喧闹着涌了过来,他们手持香花灯烛,跪在地上说:“万岁龙驾在上,避风寨百姓前来接驾。愿圣天子万寿无疆。” 朝廷说:“众百姓,这里有没有清静的地方可以让朕歇驾?” 这些 “百姓” 其实是元帅掌管的黄旗人马假扮的,是军师事先安排好的。众人齐声回答:“启禀万岁爷,这里有座清风阁,十分幽静雅致,可以让龙驾安歇。” 朝廷说:“既然如此,就前往清风阁。” 天子来到阁上,推开四面的纱窗,眼前的景色如同仙境一般,心中十分欢喜。果然听不到风浪的声音,就这样瞒过天子,木城带着战船缓缓地在海上前行。那些兵马原本就在战船内,随着木城一起移动。众大臣都在清风阁上,唯独瞒过了朝廷。朝廷看不出木城在移动,还以为真的是在岸上歇脚。虽然在这里和军师下棋,但朝廷心里一直想着回长安,便说:“徐先生,等风浪平息了,朕一定不再征东,要回长安了。” 军师说:“自然如此。” 到了晚上,军师告别朝廷,出来后私下对众公爷说:“海中风浪随时有,休对君王说短长。”
究竟最后如何过海,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