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城中,李煜站在“澄心堂”花园的台阶上,遥遥望着北方的天空。
春天已经来了,微风带着花木香气,吹在面上,温柔而舒缓,惬意极了。
赭黄色龙袍衣角被风带起来,翻滚不休,衣角上绣的青鸾纹,在这袍带半卷间,若隐若现,似乎要破衣而出。
“陛下,外面风大,还是回去歇息吧”
身上一暖,肩膀上被披了一件衣服。
李煜摇了摇头,盯着远方的天空说道:“从善也不知怎样了?”
“南楚国公吉人自有天相,定会平安无事,陛下切莫忧虑”他的亲信宦官轻声安慰着。
李从善在南唐的爵位就是南楚国公,自从去了汴梁,就被徐灏扣住不放,一直滞留在中原,让李煜万分牵挂。
倒不是兄弟两个感情特好,而是李从善的处境,从某些方面预示着李煜自己,所以他颇为难受。
宦官如此回答,那就是没有消息了,没有消息算不算最好的消息,那就见仁见智了。
又是一阵风吹过,花园里的梅花落了下来,花瓣纷纷扬扬,落英缤纷,如同雪花般飘落。
李煜抖了抖衣服,把身上的花瓣抖落,可是又是一阵风吹过,身上又铺满了花瓣。
放在过去,花落锦袍乃是很风雅之事,可是今天,李煜实在没这个心情。
他想到李从善之事,心里万分失望,嚯的一下,猛地转身就走,园子中有一处亭子,里边有石桌石凳,平日里李煜经常在这里填词作诗。
李煜走进亭子,坐于石凳之上,拿起笔来,就着石桌提笔写字。
太监急忙上去磨墨,墨香氤氲中,毛笔落在纸面上“沙沙”作响,好似春蚕吞噬着桑叶。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果然好文采,一阙词填得简直让人泪目,可惜只能感动自己。
宦官在一旁默默无言,心酸得要命,如此才情之人,怎么老天爷就..........
宫墙外也不知是哪家青楼,奏起了后庭花的乐曲,歌女的声音丝丝缕缕传来:“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琵琶声里夹着北方胡琴的调子,就像从善差人送回的汴绣,明明绣着江南牡丹,针脚却是中原的直来直去。
李煜越发郁闷,掷笔于地,深深呼吸了几口,交待宦官道:“今年送去汴梁的节礼,已经送走了吗?”
“回陛下,已经送走了,除了徐皇帝,朝中各位相公人人都有......”宦官低着头回答。
李煜呆立片刻,长叹一声,无可奈何。
“请空弘法师来见”李煜开口说道。
不一会功夫,宦官带着一个光头和尚进来,这和尚很是年轻,看上去不过三十许年纪,长相英俊,实在不像得道高僧。
他自称来自海外,去过蓬莱仙山,见过佛祖弥陀,讲起佛法一套一套的,和李煜相谈甚欢,深得圣心。
两人一边说,一边一起走入“澄心堂”中,这里是李煜藏书、校书、读书之所。
说起澄心堂,现在已经是中枢所在,李煜召对群臣都在这里,这里的纸极为有名,后来宋代的大文豪们,皆以使用此纸为荣。
两人入了殿内,便既开始讨论佛学,什么北兵压境,什么内忧外患,通通被抛到九霄云外,好似不去想,问题就不存在了一样。
李煜是试图逃避,而空弘法师,则是有意恭维,是有利可图,两人互相需要,“取长补短”,倒是交情莫逆。
正谈得入港,只听殿外一人怒吼道:“国家到了如此地步,还谈什么佛学........”
李煜和法师同时眉头一蹙,李煜问了一句:“什么事?”
一个宦官匆匆忙忙的跑进来,跪在地上回道:“回陛下,是中书舍人潘佑大人求见.......”
李煜想了想,瞥了小长老一眼,挥了挥手:“宣他觐见吧”
不一会,一个身着浅绯色朝服的中年臣子大步闯了进来,见皇帝和一个和尚相对而坐,不由得怒道:“陛下还在论佛?”
空弘法师见他来势汹汹,忍不住缩了缩脖子,不敢说话。
“潘卿见朕有何事?”被打断了兴致,李煜颇有些不耐烦。
见到皇帝如此作为,潘佑一时间真的有点灰了心,一句话不走大脑的脱口而出:“长此以往,陛下难道想做阶下之囚吗?”
话一出口,便知不对,但是已经说出去了,也收不回来,潘佑只能硬挺着,怒目而视。
“澄心堂”中一时静谧无声,李煜满脸诧异的看着潘佑。
李煜与空弘坐于窗边,潘佑则立于墙下,三个人相顾无言,殿内静谧无声,甚至能听到外面廊下的雏燕觅食之声。
“你.........”被潘佑说破了自己的恐惧,李煜勃然色变,盛怒之下,正要传令拖将出去。
却瞥见潘佑官服的袖口已经磨得发白,肘部隐约可见补丁,在这奢华的大殿里,异常显眼。
李煜心里猛地一软,一股气也泄了,有气无力的问道:“潘卿到底何事?”
潘佑也知机会难得,他豁出去了,深深一个长揖,抬起头的时候,眼眶已经红了。
“陛下惑于邪说,蔽于淫祠,臣窃为陛下痛之”语气中的心疼让人不忍细思。
李煜心里一堵,公平的说,他不是暴君,他也知道面前这人,真是打心眼里希望自己和国家好,倒也不忍苛责。
看了看空弘法师,李煜挥了挥手:“你先去吧”
法师装模作样的站起来,行了个稽首礼,又瞟了瞟潘佑,施施然的去了。
李煜定了定神,问道:“潘卿就是来直谏的?”
潘佑也定了定神,从袖子里摸出一份奏折,双手递上,高声道:“如今国家日蹙,臣请陛下变法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