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深以为然:\"陛下所言极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民间智慧确实值得重视。\"
朱雄英当即下达三道旨意:一、命各地官员定期向当地能工巧匠学习,编纂《民间技艺集》,广为传播;二、在明德学堂增设\"匠艺课\",邀请民间艺人授课,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三、特别重视女性的民间智慧,设立\"巧娘奖\",表彰在织染、医护、育儿等领域有独特技艺的女性。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朕以为,天下之大,处处皆可学,人人皆可为师。\"朱雄英语气坚定,\"唯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我大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一举措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尊重民间智慧的热潮。各地官员纷纷走出衙门,深入民间,寻访能工巧匠;明德学堂的学生们惊喜地发现,除了经史子集,他们还能向织女、农夫、工匠学习实用技能;而\"巧娘奖\"的设立,更是激励了无数女性展示自己的才能。
一年后,第一部《民间技艺集》编纂完成,共收录各行各业民间技艺三百余种。朱雄英亲自为书作序:\"智慧之花,开遍民间;技艺之树,根植人心。此书所载,乃天下百姓之智慧结晶,较之经史子集,同样珍贵。\"
沈璧的水稻种植法、王铁柱的煤质辨别法、张巧云的丝绸评判技巧、陆木匠的节材工艺……这些原本可能失传的民间智慧,如今都被系统记录并广为传播,造福后世。
朱雄英站在皇宫的高台上,望着京城内外忙碌的身影,心中升起一种满足感。他知道,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不仅要重视精英文化,更要珍视普通百姓的智慧。
\"天下英才,何止士大夫?\"这句话,已成为明仁宗朝的重要理念。
冬,京城迎来了一场罕见的大雪。夜已深沉,宫中大部分灯火早已熄灭,唯有御书房内烛光依旧明亮。
朱雄英伏案疾书,笔尖在宣纸上沙沙作响。桌案上摊开的是一本厚重的册子,封面上\"治国札记\"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格外醒目。这是他登基后坚持七年的习惯——每日记录自己的治国思考、决策与反思。
\"十九年十一月十五日,雪。\"朱雄英先写下日期,然后继续道:\"蒸汽铁路建设遇重大阻碍。今日工部尚书来报,杭州至苏州段铁轨多处断裂,究其原因,乃是初期选材不当。我国钢铁冶炼技术虽有长足进步,但与西方相比仍有差距,尤其是大型铁轨的一致性难以保证。\"
他停笔沉思片刻,又继续写道:\"应采取双管齐下之策:一方面向英国购买部分核心技术及设备,以确保铁路工程进度;另一方面,加大对本土钢铁工艺的研发投入,重点突破均质钢材的冶炼技术。万国阁中有关西方冶金术的典籍应组织专人研读,转化为我所用。切记,技术引进必须与自主创新并行,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写完铁路问题,朱雄英翻到札记的另一部分,题为\"官员选拔制度改革构想\"。
\"科举制选才虽有方,但过于注重文辞,缺乏实务考核。观近年来选拔的官员,虽满腹经纶,但遇实际问题常手足无措。拟增设'实践考'环节,重点考察应用能力。可选取治水、救灾、调解纠纷等实际案例,让考生提出解决方案并现场答辩。此外,各级政府可设立见习制度,新科进士需先在基层实习一年,了解民情后方可正式任职。\"
写到这里,朱雄英停下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他起身来到窗前,推开窗扇。寒气扑面而来,院中积雪在月光下泛着银光。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朱雄英的思绪回到了七年前。
那是他刚登基不久,面对纷繁复杂的国事,常感力不从心。一次深夜独坐,他忽然想到古人\"日省吾身\"的教诲,便提笔记下当日的决策和思考。没想到隔日再读,竟发现了不少疏漏。从那时起,他便养成了每日写\"治国札记\"的习惯。
七年过去,这本札记已厚达数千页,成为朱雄英治国思想的结晶。他将个人经历、古代典籍、西方理论和实践反思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治国体系。
御书房内的书架上,整齐地排列着七本装帧一致的札记,每本约五百页,记录了这位年轻皇帝的治国历程和思想演变。翻开第一本,字迹稚嫩,思考简单直接;到了最新这本,笔法老练,思路清晰缜密,分析问题更加系统全面,处理国事的手法也更加成熟。
朱雄英回到案前,继续他的札记。他在下一个标题\"文化政策反思\"下写道:
\"万国阁建成两年,效果显着,但也存在问题。西方典籍汗牛充栋,译者有限,进度缓慢。应增设翻译学院,专门培养通晓外语的人才。此外,典籍收集过于注重欧洲,对东亚、中亚、西亚等地关注不足,应予以平衡。文化交流贵在多元互鉴,不可偏废。\"
每逢重大决策前,朱雄英必定翻阅札记,查找类似情况的处理经验,避免重蹈覆辙。一次,大臣们就南方水患治理方案争论不休,有人主张速战速决,大兴水利;有人则倡导循序渐进,以免劳民伤财。
朱雄英从札记中找出十年前类似争论的记录,向大臣们展示了当时决策的后果——仓促上马的大型水利工程因考虑不周,不仅没能解决水患,反而因地形改变导致新的灾害。这一历史教训让争论迅速聚焦到实质问题上,最终制定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案。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己为鉴,可知得失。\"朱雄英常用这句话勉励自己,也要求朝中大臣们反思总结。他还命人将札记中成熟的部分整理成册,题为《明仁宗治道》,作为皇子教育的材料,希望子孙后代能从中汲取教训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