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蹲下身,温和地说:\"只要你努力学习,品行端正,无论家境如何,都有机会为国效力。朕改革科举,正是为了让更多像你这样的孩子有出头之日。\"
为了规范教学,朱雄英亲自为《明德学堂教则》作序:\"国以才立,才由学成。经学为体,实学为用,体用并重,方能成才。教育之道,在于启发心智,而非灌输死知识。\"
然而,改革的道路并不平坦。江南某府的士绅联名上书,反对实学教育,认为有悖儒家传统。
朱雄英召集学政,耐心解释:\"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不正是强调学以致用吗?经学教人做人,实学教人做事,缺一不可。\"
他还引用《论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今日之实学,正是明日之利器。\"
最具创新性的举措是在京城创办四海学堂。这所特殊的学府专门招收外国学生和使节子弟,既教授汉语文化,也学习外国语言。
开学典礼上,朱雄英致辞:\"大明虽强,但不能故步自封。天下之大,学无止境。各国学子在此交流学习,既是文化使者,也是友谊的桥梁。\"
一位波斯学生用生涩的汉语说:\"感谢大明皇帝,让我们有机会学习中华文化。\"
朱雄英笑道:\"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希望你们学成归国,成为中外友好的使者。\"
然而,最大的争议来自女子教育。当朱雄英提出在明德学堂设立女子班时,保守派大臣群起反对。
\"陛下,女子无才便是德,此乃古训。\"一位老臣劝谏。
朱雄英反问:\"若母亲有知识,教导子女岂不更得心应手?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素质直接影响下一代。从这个角度看,女子教育何尝不是国家大事?\"
他继续说:\"历史上不乏才女巾帼,班昭、蔡文姬、李清照,哪一个不是才华横溢?若因性别而埋没人才,实为国家之耻。\"
在朱雄英的坚持下,女子教育终于推行。第一所女子学堂开学时,报名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官宦之家的千金。
一年后,教育改革初见成效。王守仁向朱雄英汇报:\"陛下,全国已建成明德学堂三百余所,在校学生数万人。其中不少贫寒子弟,进步神速。\"
\"在浙江,有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改良了水车设计,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王守仁兴奋地说,\"各地官员反映,明德学堂的学生不仅能协助处理政务,还能解决实际问题。\"
朱雄英欣慰地说:\"这正是朕所期望的。知识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造福百姓。\"
礼部尚书也改变了看法:\"陛下,据统计,识字率提高后,民间讼案减少了两成。百姓能读懂告示,理解法律,纠纷自然减少。\"
朱雄英点头:\"教育的力量,果然无可估量。继续推进,朕要让每个有志向的人都能读书识字。\"
夜深人静时,朱雄英在御书房批阅各地关于教育的奏章。看到一份份喜报,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兴教育才能兴国家。\"他轻声自语,\"这是百年大计,需要持之以恒。但只要方向正确,大明的未来必将更加光明。\"
明仁宗六年春,太仓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忙景象。港口内外,各式船只络绎不绝,码头上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朱雄英站在港口高处的观海楼上,望着这一切,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陛下,自郑和首次远航归来,民间对海外贸易的热情与日俱增。\"随侍的户部尚书汇报道,\"如今正是全面开放海禁的最佳时机。\"
朱雄英点点头:\"海洋是通往世界的桥梁,也是大明走向强盛的必经之路。朕决意设立四海通商司,让大明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回京后,朱雄英立即召开御前会议,正式宣布全面开放海禁的决定。
\"朕决定设立四海通商司,由户部直辖,专门管理海外贸易事务。\"朱雄英环视群臣,\"同时颁布以下政策:一、凡从事海外贸易者,三年内免征商税;二、在沿海各省设立造船基地,扩充海军规模;三、建立海商保护机制,派遣水师定期巡逻,确保航路安全。\"
礼部尚书忧虑地说:\"陛下,全面开放海禁,恐会引来海盗猖獗,边防不稳。\"
朱雄英胸有成竹:\"正因如此,朕才要扩充海军。与其被动防守,不如主动出击。强大的海军不仅能保护商路,更能彰显国威。\"
户部尚书则担心:\"免征商税,会否影响国库收入?\"
\"短期看似损失,长远必有厚报。\"朱雄英解释道,\"当贸易繁荣,商人增多,税基扩大,国库反而会更充实。宋朝海外贸易税收占国库收入近三成,可为借鉴。\"
政策一出,沿海各地立即掀起了造船热潮。福建泉州的富商郑氏率先响应,投入巨资建造十艘远洋商船。
\"我祖上便是海商,却因前朝海禁而家道中落。\"郑氏在新船下水时激动地说,\"如今圣上开海,我郑家定要重振雄风!\"
短短半年内,民间商船数量翻了三倍,航线从近海扩展到南洋、印度洋。越来越多的外国商人闻讯而来,太仓、广州、泉州等港口日益繁华。
为了更好地管理外国商人,朱雄英下令在主要港口设立专门的使节馆和商贸区。广州的\"番坊\"很快建成,区内设有各国商馆、交易市场、仓库和居住区,甚至还有供不同宗教信仰者使用的礼拜场所。
\"大明皇帝真是开明!\"一位阿拉伯商人赞叹道,\"在这里做生意,不仅安全,还受到尊重。\"
与此同时,朱雄英开始筹备郑和第二次远航。这次的目标更为宏大。
\"此次远航,不仅要巩固已有的贸易关系,还要探索更远的地域。\"朱雄英在御书房对郑和说,\"包括非洲西海岸,甚至传说中的'大西洋彼岸'。\"
郑和眼中闪烁着兴奋:\"陛下的雄心令臣敬佩。不过,如此远航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