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晏清摇头:“陛下素来信重夏侯将军,不会因这点小事,就严惩他。”
“你强行劝谏,只会惹得陛下不悦。”
王景略眉头大皱:“这些武夫,如此骄横,倚仗军功便肆意妄为,你我身为宰相,怎能视而不见?”
“噤声!”徐晏清面色微变,“朝中武将可不止夏侯将军一人,你这话,一旦传出去,可把他们都得罪了。”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王景略不以为意,“陛下让我为宰相,我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即便得罪诸位武将,也在所不惜。”
徐晏清无奈道:“景略,何须如此严苛?”
“朝中诸将,除却寥寥几个莽撞些,余者大多谨守礼仪,惟陛下马首是瞻,绝不会忘乎所以。”
王景略摇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必须防微杜渐。”
杨烨淡声道:“防患于未然,自然是好。”
“只是,须得有的放矢,不能风闻奏事。”
“况且,陛下明察秋毫,心中自有考量,你我只需查漏补缺即可。”
王景略神色一震,拱手道:“下官受教了!”
杨烨笑了笑:“陛下让敬德闭门思过,便是警告。”
“他若收敛性子,自是最好。若一如既往,陛下断不会置之不理。”
王景略、徐晏清心领神会,任凭这些武将军功再大,也不敢在陛下面前造次。
毕竟,陛下才是定鼎大秦天下之人。
两仪殿中。
高楷端坐玉榻,执朱笔,批阅一份份奏书。
瑞龙脑香袅袅升起,殿中一片静谧,只剩笔尖划过宣纸之声。
每一勾、每一划,都有一道气机流转,决定大秦文官武将命运。
不知过去多久,他忽然开口:“寅虎,你说,我是不是太宽纵他了?”
王寅虎心中一凛,轻声道:“凉国公劳苦功高,陛下对他,实乃宽仁。”
“劳苦功高?”高楷似笑非笑,“但愿不要居功自傲,否则……”
他话锋一转:“这陆明德口才不错,让他做府中长史,也可时时规劝、约束,倒也是一件好事。”
王寅虎赞道:“陛下用心良苦!”
他心中感慨,陛下终究是个念旧情之人,只盼凉国公早日警醒,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说话间,小黄门来报,沈不韦觐见。
“微臣拜见陛下!”
高楷看他一眼,笑道:“我听说,你流连于胡姬酒肆,时常喝得酩酊大醉,不知天地为何物,以致第二天萎靡不振。”
“今日,怎么精神抖擞了?”
为此事,不知多少御史弹劾过。
沈不韦面露惭愧:“微臣放浪形骸,让陛下操心了。”
“前些时日,微臣夜夜笙歌,常感全身被掏空,精力不济。”
“为此,微臣痛定思痛,决心戒酒。”
“哦?”高楷好整以暇,“你戒了多久了?”
“一日……”沈不韦羞赧道,“微臣言出必行,定会坚持下去。”
高楷忍俊不禁:“但愿如此。”
“你来觐见,所为何事?”
沈不韦面色一肃:“陛下容禀,微臣执掌户部许久,发觉一件急事,刻不容缓。”
高楷好奇:“何事?”
沈不韦一字一句:“铸币!”
周朝沿用半两、五铢钱,持续二百多年,积弊甚众。
历经十七年乱世,货币大小、轻重全无统一标准,工艺粗糙。
并且,齐王董澄、豫国公王玄肃、夏帝窦至德、燕帝赵德操、郑帝徐智远,这些人称王称帝,免不了铸造官钱。
市面上,各种钱币流通,混乱无序,逐渐造成物贵钱贱的现象,且愈演愈烈,波及整个长安城,乃至大秦十二道。
“长安城中,通货大乱,士农工商皆有怨言。私下里,甚至有人剪铁、裁皮、糊纸为钱,谋取私利。”
钱币混乱不一,质量上乘者更一文难求,以致八九万枚才满半斛。因此,私铸货币,便成了有利可图之事。
甚至,达到百倍、千倍暴利!
高楷神色凝重,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导致优汰劣胜,价格体系紊乱,必将损伤朝廷威信。
改革币制,势在必行!
“你有何良策?”
沈不韦拱手:“微臣认为,新朝新气象,我大秦定鼎中原,理当重铸钱币,把那些劣币、伪币、私币,尽数驱逐。”
“与其缝缝补补,倒不如弃旧换新。”
“这话有理!”高楷赞同,“寅虎,传召宇文凯、安兴仁、柳忠,一同商议此事。”
“是!”
不多时,工部尚书宇文凯、太府寺卿安兴仁、少府监柳忠,纷至沓来。
安兴仁笑吟吟道:“陛下,若要铸造新币,先得定下样式。”
高楷颔首:“你有什么主意?”
安兴仁掏出一枚铜币:“陛下请看,这是一枚五铢钱,周朝少府监所造。”
“外形尚可,但既薄又脆,稍用些力,便出现裂纹。”
“我大秦新币,须得扬长避短。”
高楷赞同:“方孔圆钱沿用千年,易于接受,便沿用此外观,外圆内方。”
“是!”众人皆无异议。
至于重量,柳忠建言,沿用二十四进制,以二十四铢为一两。
高楷断然否决:“如此度量,太过繁琐,不利于流通。”
他新铸钱币,为的是统一、便利、好用,从而推行天下,可不是仿古,开历史倒车。
“把二十四进制改为十进制,一文重一钱,计二铢四絫,十文重一两,一贯即一千文,重六斤四两。”
“必须规范化,每一枚圆径八分,重量一致,整齐划一。”
“遵令!”
沈不韦问道:“陛下,这新币该取何名?”
高楷不假思索:“就叫它开元通宝。”
开通万里达,元宝出青黄。开元通宝,便是开创新纪元、天下通用之宝货。
众人皆赞,这名字着实大气!
宇文凯笑道:“还请陛下为新币题字。”
高楷摇头:“寅虎,召欧阳铭来,他的字写得好,让他题字。”
“是!”
这可是面向全国的钱币,务必尽善尽美,他就不献丑了。
不久后,欧阳铭进殿,持笔一挥而就。
开、元、通、宝,四个隶字,跃然纸上。
沈不韦赞道:“欧阳博士这字,着实端正大气,笔锋如刀刻斧凿,刚劲似松柏,转折处,又秀美如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