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傍晚,皇帝赵汝安刚刚用完晚膳,坐在御书房批阅奏章。
余瑾的身影便再次出现在了御书房外。
侍卫通报之后,赵汝安正在批阅奏章的笔微微一顿,脸上露出一丝哭笑不得的神情,对一旁侍立的梁宇道:“大伴,你看这余瑾,还真是把朕这皇宫当成他自家的后花园了,想来就来。去吧,宣他进来,朕倒要看看,他又有什么惊世骇俗的主意。”
梁宇躬身领命而去,心中却暗道:陛下嘴上虽是调侃,但对余大人的倚重,却是日益加深了。
片刻后,余瑾步入御书房,神色比之上次“画大饼”时的激昂,多了几分深思熟虑后的凝重。
“臣余瑾,参见陛下。”
“余卿免礼,平身。”赵汝安放下手中的朱笔,揉了揉眉心,“这几日革新司诸事繁杂,卿却还能抽出空来入宫,想必是有要事与朕商议?”
余瑾躬身道:“陛下圣明。臣这几日与孔明、介甫等人反复推敲新政细节,越是深入,越觉推行之艰难。尤其是清查土地,均平田赋一事,遇到的阻力之大,远超臣之预料。”
余瑾没有再像上次那样循循善诱,而是开门见山,语气沉重:“陛下,臣痛定思痛,以为仅凭雷霆手段,恐怕难以彻底推行均田之策。那些权贵勋戚,对土地的执念已深入骨髓,那是他们百余年家族延续之根本,若强行触动,必将引发鱼死网破之局。即便有革新司与武卫队强力推行,最终恐怕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动摇国本。”
赵汝安闻言,眉头不由自主地皱了起来。他何尝不知其中的艰难,只是骑虎难下,不得不行。
“那依余卿之见,又当如何?”
余瑾目光一凝,沉声道:“陛下,臣以为,要化解眼下之困局,需从‘利’字入手。他们之所以死守田亩,无非是因为土地能为他们带来最为丰厚且稳固的利益。如果我们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比固守土地更加丰厚、更加灵活便捷的利益来源,或许就能让他们主动松开紧抓土地的手,甚至转而支持我们的革新之举。”
“更加丰厚、更加灵活的利益来源?”赵汝安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正是!”余瑾斩钉截铁地道,“臣斗胆,提出一个或许有悖于祖宗成法,但臣以为是眼下唯一可行之策——那便是,以商为本,开辟新途!”
“以商为本?!”赵汝安几乎是立刻从龙椅上站了起来,脸上满是震惊与难以置信。
他盯着余瑾,一字一句地道:“余瑾!你可知你在说什么?士农工商,此乃我大安立国之基,祖宗之法!农为国本,商乃末流!你竟要朕以商为本?岂非要动摇国本,让那些满身铜臭的商贾爬到士大夫的头上不成?!”
皇帝的反应在余瑾的预料之中。
余瑾深吸一口气,不卑不亢地再次躬身:“陛下息怒!臣所言‘以商为本’,并非是要颠倒纲常伦理,更非要将商人凌驾于士农之上。臣之意,是要充分利用商业的巨大活力与创造财富的能力,为国家开辟新的财源,为陛下充实内帑,更重要的,是为那些因均田而利益受损的权贵,提供一个新的、足以让他们心动的财富增长点,以此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分化瓦解他们对土地改革的阻力!”
余瑾知道,空谈“重商”是无用的。大安朝的商业,虽然也有发展,但大多依附于土地产出,如粮食、丝绸、茶叶等,其模式相对固定,利润空间也已趋近饱和,不足以让那些习惯了从土地上轻松攫取巨额财富的权贵们动心。
他必须拿出一个“大杀器”——一个这个时代从未出现过,能够创造出巨大空白市场和惊人利润的全新商品!
幸好,他有系统商城。自玄州大治,百姓安居乐业,民心所向,他所积累的“民心值”早已是一个天文数字,足以购买商城中许多堪称逆天的技术。
“陛下,”余瑾继续道,“臣所言的商业,并非传统的小打小闹,而是要创造出一种能够彻底改变百姓生活,甚至引领整个时代风尚的全新商品!此物一旦问世,其市场之广阔,利润之丰厚,足以让任何人为之疯狂!届时,那些守着几亩薄田,靠着盘剥佃户过活的所谓利益,在它面前,将变得不值一提!”
赵汝安被余瑾描绘的前景勾起了浓厚的兴趣,但依旧疑虑重重:“哦?竟有如此神物?余卿不妨细说。”
余瑾微微一笑,并未直接点破,而是描述道:“陛下可曾想过,有一种物品,能让人轻易去除身上污垢,使其洁净如新,更能散发出怡人清香,且取材方便,易于制造,寻常百姓亦能用得起,而达官显贵用之,更能彰显其身份与品味?”
他见皇帝露出思索之色,继续道:“此物一旦推广,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人人皆需,日日皆用。其市场之大,利润之厚,陛下可想而知。若我们将此等产业的经营权,有选择地向一部分开明的权贵开放,让他们参与其中,共享其利,陛下觉得,他们还会死死盯着那几亩薄田不放吗?”
为了进一步打消皇帝的顾虑,余瑾又提出了初步的策略:“陛下,为激发商业活力,臣建议,可首先适度削减部分新兴商业的税赋,甚至在初期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吸引更多资本与人才投入其中。待市场繁荣之后,朝廷再从中获取稳定而丰厚的税收,岂不两全其美?”
赵汝安沉默了。余瑾描绘的蓝图太过诱人,那种“人人皆需,日日皆用”的商品,以及由此带来的庞大利润,让他这个皇帝都为之心动。如果真能如此,不仅能解决眼下的改革困境,更能为国家带来一笔难以估量的财富。
他虽然对“以商为本”仍心存芥蒂,但也不得不承认,余瑾提出的这个思路,或许真的是一条险中求胜的妙计。
“此事……事关重大。”赵汝安沉吟许久,终于开口,“余卿所言之神物,朕闻所未闻。但若真如你所言,倒不失为一个化解阻力,充盈国库的良方。朕可以允许你先行尝试,但有一条,务必谨慎行事,绝不可因此引发更大的乱子,动摇国本!”
“臣遵旨!谢陛下信任!”余瑾心中一喜,知道最关键的一步已经迈出。
离开皇宫,余瑾没有片刻耽搁,立刻回到府中书房。他闭上双眼,心神沉入系统商城。
“系统,我要购买‘精制清洁香块’的制造技术。”余瑾在心中默念。这便是他所说的“神物”——在这个时代,远超皂角、澡豆等传统清洁用品的肥皂。
【民生技术类】
精制清洁香块(肥皂)制造配方及全套工艺流程
售价:5000民心值
说明:以天然油脂与碱为主要原料,辅以香料、色素等,可高效清洁皮肤、织物,泡沫丰富,气味芬芳,工艺成熟,可大规模生产。
五千民心值,对于如今拥有天文数字民心值的余瑾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
“购买!”
瞬间,关于肥皂的详细配方、每一步的工艺流程、所需设备、注意事项等海量信息,如潮水般涌入余瑾的脑海。
次日,贾诩便接到了一项秘密任务——在京城附近,寻觅并收购一处位置隐蔽、规模适中的小型工坊,作为秘密生产基地。同时,招募一批手艺精湛、口风严密的工匠。
数日后,京郊一处废弃的旧瓷窑,被悄然盘下。工坊内外很快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不仅添置了许多余瑾亲自设计的奇怪锅炉、模具和晾晒架,更建立起了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严密防卫,所有参与生产的工匠,都签下了生死文书,家人也被妥善“安置”,以确保技术绝不外泄。
余瑾更是数次亲临工坊,对照脑海中的工艺流程,指导工匠们进行一次次的试验。从油脂的选择与熬制,到碱液的配比与反应,再到香料的添加与定型,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把关,对产品的清洁度、硬度、香味、乃至最终的包装,都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
余瑾明白,这第一炮,必须打响,而且要一鸣惊人,才能真正吸引那些眼高于顶的权贵。
终于,在耗费了无数心血和材料,七日后,第一批晶莹剔透、散发着淡雅兰花香气的乳白色固体方块,成功问世。
余瑾手持一块温润如玉的“香胰子”(他为肥皂取的雅名),感受着它细腻的质地和宜人的清香,心中也是安稳了几分。
现在,是时候选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了。
余瑾的目光,投向了京城东南方向——永安侯府。永安侯常乐,是出了名的好享受、爱新奇,同时,也是朝中一股不可小觑的中间势力。若能将他拉拢过来,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