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里安深知,若想破解苏军神秘武器的谜团,必须多管齐下。他迅速组织人手,对大量苏军俘虏展开细致入微的审问,不放过任何一丝线索。同时,果断命令空军侦察机频繁出动,对苏军阵地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侦察。每一次侦察飞行,侦察机都如敏锐的鹰眼,试图捕捉苏军阵地的每一处异动。
经过对审问信息与侦察结果的反复梳理、深度分析,古德里安终于揭开了这一神秘武器的面纱——苏军推出的最新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这款火箭炮因其在发射时会发出特有的、凄厉的呼啸声,苏军形象地将其称作“斯大林的管风琴”。
喀秋莎火箭炮的威力堪称惊人。它拥有多联装发射架,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向目标区域倾泻大量火箭弹。一次齐射,数十枚火箭弹便如流星般迅猛地砸向目标,覆盖面积之大超乎想象。那些被喀秋莎火箭炮锁定的区域,瞬间陷入一片火海,无论是坚固的防御工事、集结的部队,还是停放的装备,在它的强大威力下都不堪一击。
对于德明联军而言,喀秋莎火箭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在战场上,它打破了原有的力量平衡。以往德明联军凭借着装甲优势与战术配合,在进攻中占据主动。然而喀秋莎火箭炮的出现,让联军在推进时不得不时刻提防来自远方的恐怖火力打击。其超远的射程,使得联军的部队即使在看似安全的后方区域,也可能随时遭受攻击,士兵们时刻处于恐惧之中,士气受到严重影响。
而且,喀秋莎火箭炮机动性强,能够迅速转移阵地。这意味着德明联军很难对其进行有效打击与防范。一旦遭受攻击,联军往往来不及做出反应,便已遭受惨重损失。如之前克莱斯特元帅麾下的第44步兵师以及东欧方面军的一个团的遭遇,只是喀秋莎火箭炮威力的冰山一角。若不能尽快找到应对之策,随着苏军对这款武器的进一步运用,德明联军在后续的战斗中,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甚至可能因这一武器而改变整个莫斯科战役的走向。
古德里安在探明苏军秘密武器为喀秋莎火箭炮后,深知其威胁巨大,立刻与德明联军的将领们紧急商讨应对之策。经过一番激烈的头脑风暴,他们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德明联军决定启用大明王朝提供的反步兵雷达系统。这种雷达具有高灵敏度和精准的探测能力,能够有效捕捉到喀秋莎火箭炮发射时产生的细微震动与信号特征。一旦雷达监测到异常信号,便会迅速将信息传递给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的专业人员会根据信号的来源方向、强度等参数,精准定位喀秋莎火箭炮的大致位置。
同时,德军的无线电侦测部队也加大了对苏军通讯频段的监听力度。他们试图通过截获苏军关于喀秋莎火箭炮部署、发射指令等相关通讯信息,提前掌握其行动意图。一旦发现蛛丝马迹,便立即通知己方炮兵和空军部队做好应对准备。
一旦通过反步兵雷达或通讯监听确定了喀秋莎火箭炮的位置,德明联军迅速组织己方炮兵进行反击。德军的火炮部队装备精良,射程远、精度高。他们根据定位信息,迅速调整火炮参数,对喀秋莎火箭炮阵地进行覆盖式炮击。在炮兵开火的同时,空军也紧急出动。德明联军的轰炸机携带重磅炸弹,以迅猛之势扑向目标。这些轰炸机在抵达目标区域后,对喀秋莎火箭炮阵地进行精准轰炸,力求在其再次发射前将其摧毁。
为了提高打击效果,德明联军还加强了炮兵与空军之间的协同配合。在行动前,双方会进行详细的战术规划,明确各自的任务与攻击顺序。炮兵先进行一轮火力压制,打乱苏军的防御部署,为空军的轰炸创造有利条件。空军则利用炮兵制造的混乱,对喀秋莎火箭炮阵地进行更为精确的打击,彻底摧毁这一威胁。
德明联军对部队的战术进行了调整。他们将原本集中的兵力适当分散,避免因过于集中而成为喀秋莎火箭炮的绝佳目标。部队在推进过程中,采用更加灵活的战术,以小股部队为单位,交替掩护前进。这样一来,即使某一小股部队遭遇喀秋莎火箭炮的袭击,也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同时,联军加强了部队的伪装与隐蔽措施。士兵们利用自然环境和人工材料,对阵地、装备进行精心伪装,使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在行军过程中,尽量选择隐蔽的路线,避免在开阔地带长时间暴露。此外,还设置了大量假目标,引诱苏军喀秋莎火箭炮浪费弹药,从而降低其对真实目标的威胁。
德明联军派遣了大量经过特殊训练的侦察与破坏小组,秘密渗透到苏军后方。这些小组的成员身手矫健、经验丰富,他们的任务是寻找并摧毁苏军的喀秋莎火箭炮阵地。在渗透过程中,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苏军的巡逻队和防线,利用夜色和地形的掩护,悄然接近目标。一旦找到喀秋莎火箭炮阵地,便会使用炸药、燃烧弹等武器对其进行破坏,同时尽可能获取关于这款武器的更多情报信息,为联军的后续应对提供支持。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德明联军试图在与喀秋莎火箭炮的对抗中逐渐占据主动,降低其对自身的威胁,从而继续推进对莫斯科的攻势。
当然,苏军也不会坐以待毙,在喀秋莎火箭炮的配合下,不断对德明联军发动反攻,让战争变得更加残酷。
在喀秋莎火箭炮的长期袭扰下,朱由检也认识到这是一款强大的武器,于是萌生了抢夺喀秋莎火箭炮的想法。
想抢夺喀秋莎火箭炮,就要把精锐的步兵空降到苏军控制的区域,风险极大,弄不好就容易全军覆灭。而且喀秋莎火箭炮作为苏军的杀手锏,焉能不派重兵保护。派伞兵去抢这个想法不靠谱,等从天上降落下来,还不得被苏军当鸟打下来。
朱由检决定用自己的办法,把喀秋莎火箭炮弄到手。
朱由检决定动用伊犁装甲集团军直属特务营,加上两个伞兵营,组建一个敢死队,突袭对方的喀秋莎炮兵阵地。
由于喀秋莎火箭炮装在卡车上,具有高度的机动性,打完就会跑,所以明军必须要给苏军喀秋莎炮兵进行定位,才有可能突袭成功。
在一次苏军的大规模炮击行动中,空军侦察机敏锐的找到了苏军的炮兵阵地,及时的把喀秋莎火箭炮阵地的坐标传给了明军指挥部,得到消息的朱由检不敢怠慢,急忙把敢死队传送到苏军炮兵阵地的后面,发起了突袭。
这是苏军一个团级的喀秋莎炮兵阵地,阵地上到处都堆满了弹药。此时的苏军炮兵正在有条不紊地发射喀秋莎火箭炮,巨大的轰鸣声掩盖了一切细微的声响,他们丝毫没有察觉到明军敢死队的悄然来临。
明军敢死队落地后,迅速整理装备,按照预定战术向苏军阵地摸去。特务营营长李云龙身先士卒,带领着队员们如鬼魅般穿过苏军的外围警戒。他们利用夜色和地形的掩护,巧妙地避开了苏军的巡逻小队。
当接近到距离阵地几十米时,李云龙一声令下,敢死队队员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向苏军炮兵阵地。一时间,枪声大作,喊杀声四起。苏军炮兵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了个措手不及,阵地上顿时一片混乱。
一名叫赵铁柱的伞兵队员,率先冲向一门喀秋莎火箭炮。他手中的冲锋枪不断扫射,压制住周围的苏军士兵。紧接着,他一个箭步跳上火箭炮卡车,迅速解决掉车上的苏军炮手。一名苏军士兵从侧面冲了过来,举着刺刀刺向他。赵铁柱侧身一闪,巧妙地避开了这致命一击,随后用枪托狠狠砸向苏军士兵的脑袋,将其击倒在地。
与此同时,李云龙带领着特务营的队员们冲向了弹药堆放区。他们深知,只有控制住这些弹药,才能真正掌握这批喀秋莎火箭炮。苏军士兵也意识到了弹药区的重要性,纷纷赶来阻拦。双方在弹药区展开了激烈的近身肉搏。
李云龙手持一把锋利的匕首,与苏军士兵展开殊死搏斗。他身形矫健,动作敏捷,每一次出手都精准地刺向苏军士兵的要害。在他的带领下,特务营队员们士气大振,以一当十,逐渐压制住了苏军的反击。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明军敢死队终于成功控制了整个喀秋莎炮兵阵地。24门喀秋莎火箭炮完好无损,周围堆积如山的弹药也尽数落入明军手中。
朱由检带着这些队员和喀秋莎火箭炮迅速的传送回了明军控制区,一切来去自如,时间短暂,根本不给苏军的反应的时间,一个团的喀秋莎火箭炮装备,悉数落入明军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