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草叶上凝结起第一颗清冽的露珠,当南飞的雁阵在湛蓝的天空中划下最后的剪影,我们便知道,寒露,这个带着一丝清寒名字的节气,已翩然而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是秋的乐章走向深沉与内敛的转折点。此时,大自然的阳气逐渐收敛,阴气渐生,暑热彻底退场,取而代之的是“露水先白而后寒”的凉意,乃至初冬的微寒。我们的身体,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敏锐地感知着这种变化。故此时的养生,绝非简单的“天冷加衣”,而应顺应天时,精准地围绕八个字展开——“敛阳润燥,防寒固表”。
---
一、 敛阳:为身体存蓄能量的“根”
如果说夏天的养生在于将体内的阳气向外宣发、散发,那么到了寒露,主旋律便转向了“收”与“藏”。如同一个忙碌的家族,在喧嚣的夏日庆典后,开始将珍贵的宝物清点入库,妥善封存,以备漫长的冬季使用。人体的阳气,便是这最珍贵的生命之宝。
1. 睡眠:最天然的“敛阳药”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这是《黄帝内经》给予我们的古老智慧。随着白昼渐短,黑夜渐长,我们的作息也当随之调整。
· 早卧:尽量在晚上10点前入睡。亥时(晚9点至11点)为三焦经当令,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最佳时间。早早进入睡眠状态,好比为身体的“蓄电池”深度充电,能最有效地收敛阳气,涵养阴精。
· 早起:顺应阳气的生发,在清晨6-7点起床。此时起身,可以呼吸到一天中最清新的空气,有助于身体肺气的宣发与舒展。切忌赖床,以免使阳气被抑制,反觉困顿。
一个高质量的睡眠,胜过任何补药。它让白日耗散的阳气得以回归本位,让疲惫的精神得到最彻底的修复。
2. 情志:让心神也“静”下来
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深秋时节,草木凋零,万物萧瑟,人触景生情,难免生出一些悲秋、寂寥之感。这种情绪若不加以疏导,会极大地耗伤人体的阳气与津液。
· 主动寻乐,远离悲秋:多与家人朋友相聚,感受温暖的陪伴;多看一些喜剧、听一些欢快的音乐;或培养一项能让自己沉浸其中的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园艺。宋代诗人苏轼在秋日写下“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正是主动发现秋日之美,调畅情志的典范。
· 登高望远,舒达胸臆:寒露时节,素有登高赏菊的习俗。这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剂“舒心良方”。登临高处,极目远眺,那层林尽染的壮丽景色,能将胸中的郁结之气一扫而空,让心境变得开阔、豁达。
3. 运动:从“大汗淋漓”到“微微汗出”
夏季提倡通过运动排汗祛湿,但到了寒露,运动方式需做出改变。中医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的过程会同时损耗阳气和阴液。因此,此时应避免如马拉松、高强度间歇训练等导致大汗淋漓的运动。
· 选择温和项目:太极拳、八段锦、慢跑、快走、瑜伽等,都是此时节的绝佳选择。这些运动能使身体气血流通,又不会过度开泄阳气。
· 把握运动强度:以感觉身体温暖、面颊微红、背部微微汗出为度。这种感觉,正是阳气被缓缓调动,运行于周身,却又固守于内的理想状态。
---
二、 润燥:为身体灌溉生命的“泉”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这句谚语不仅提醒我们防寒,更暗示了气候从“白露”的“燥中有湿”转向“寒露”的“燥邪当令”。秋燥,是这个时节最主要的邪气,它像一个无形的抽湿机,悄悄带走我们身体里的津液,导致口干、咽干、鼻干、皮肤干、大便干结等一系列“燥”象。因此,“润燥”是寒露养生的另一大核心任务。
1. 饮食:将“滋润”吃进肚子里
饮食润燥,贵在“滋阴生津”,应选择甘淡、滋润之品,忌食辛辣、烧烤、油炸等助燥伤阴的食物。
· 果蔬当家:
· 梨:“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腑之阴”。生吃梨可清热化痰,但对于脾胃虚寒者,更推荐蒸梨、煮梨水或冰糖炖雪梨,其性转温,润燥止咳的效果更佳,且不伤脾胃。
· 荸荠:素有“地下雪梨”之美誉,清热生津、化痰消积,可生食亦可入菜。
· 银耳:平民的“燕窝”,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一碗温热的银耳莲子羹,是深秋最温柔的慰藉。
· 石榴:酸甜可口,能生津液、止烦渴,正应对了秋日的干燥。
· 芝麻、核桃:这些坚果类食物富含油脂,能润肠通便,且能补肾益精,由内而外地滋养肌肤与毛发。
· 汤粥为要:
· 粥:晨起一碗热粥,既能护胃暖身,又能补充水分。山药粥健脾益肺,南瓜粥温中益气,百合粥清心安神,都是上佳之选。
· 汤:煲汤时,可加入沙参、玉竹、麦冬、天冬等滋阴药材,如沙参玉竹老鸭汤,是经典的润燥靓汤。
· 饮茶有方:
· 可将泡茶的绿茶,换成更为温润的乌龙茶或红茶。亦可自制养生茶饮,如蜂蜜柠檬水、菊花枸杞茶、罗汉果茶等,都是润燥生津的能手。
2. 环境:营造一个“湿润”的小气候
外部环境的干燥会加剧身体的燥象,因此,主动加湿至关重要。
· 使用加湿器:在卧室或办公室使用加湿器,将空气湿度维持在40%-60%之间,能有效缓解呼吸道和皮肤的不适。
· 温水泡脚:寒露脚不露,除了穿袜子,每晚用温水泡脚是保护双脚、促进血液循环的绝佳方法。可在水中加入少许艾叶或生姜,能更好地祛寒助阳。
· 护肤保湿:及时涂抹保湿霜、护手霜,防止皮肤干裂。洗澡水温不宜过高,以免过度洗去皮肤表面的油脂,加剧干燥。
---
三、 防寒固表:为身体筑起温暖的“墙”
“一场秋雨一场寒”,寒露之后,气温下降明显,寒邪成为威胁健康的主要因素。此时“防寒”,并非一味地多穿衣服,关键在于“固表”——即巩固人体肌表的防御系统,相当于为身体筑起一道坚固的城墙,让外界的风寒邪气无法轻易入侵。
1. 关键部位,重点防护
中医认为,“寒从脚生”。足部是足三阴经的起点,足三阳经的终点,分布着众多重要穴位。足部一旦受凉,会直接影响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并导致抵抗力下降。
· 穿袜护脚:请及时收起凉鞋,换上能包裹脚踝的鞋袜。睡前热水泡脚,可谓最简单的“脚部保暖法”。
· 保护腹部:腹部,尤其是肚脐(神阙穴),是人体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极易受寒。夜间睡觉要盖好被子,白天可穿一件贴身的背心或使用腹带,避免腹部受凉引起腹痛、腹泻。
· 呵护后背:后背的督脉和膀胱经,是人体阳气运行的“主干道”。后背温暖,则全身阳气充足。可适时增添一件背心或薄外套,尤其在有风的天气。
2. 适度“秋冻”,因人而异
“春捂秋冻”是古老的养生谚语,但“秋冻”绝非盲目挨冻。其本意是让身体慢慢适应逐渐下降的气温,激发自身的御寒机制。
· 谁适合“秋冻”? 平时体格健壮、阳气充沛的年轻人,可以适当“冻一冻”,如不宜过早穿得过厚。
· 谁不宜“秋冻”? 老人、小孩、体质虚弱者、以及有慢性支气管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切不可盲目效仿。对他们而言,寒露时节的首要任务就是及时、适当地添加衣物,以防旧病复发。
3. 艾灸:古老的“温阳固表”术
对于平素体寒、手脚冰凉、易感冒的人群,艾灸是寒露时节扶助阳气、固护卫表的绝佳方法。
· 推荐穴位:
· 足三里:健脾胃,补中气,是强身健体的要穴。
· 关元穴:培元固本,温补下焦阳气。
· 大椎穴:总督一身之阳气,艾灸此穴能有效提升抵抗力,预防感冒。
· 风门穴:顾名思义,是风邪入侵的门户,艾灸此穴可固表御风。
(艾灸建议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
四、 寒露养生,一日指南
将理论融入生活,方能显其功效。以下是一份寒露时节的日常养生参考:
· 清晨(6-7点):在鸟鸣中自然醒来,勿急起身,可在床上舒展筋骨。喝一杯温开水,唤醒肠胃。选择公园或空气清新处,进行半小时的慢跑或太极拳。
· 早餐(7-8点):一碗热腾腾的山药百合粥,佐一枚蒸鸡蛋或几片全麦面包,温暖而富有营养。
· 上午(9-12点):开始一天的工作学习。在办公室备一个保温杯,泡上菊花枸杞茶,小口慢饮。每隔一小时,起身活动,眺望远方,放松颈椎与眼睛。
· 午餐(12-13点):营养均衡,可适量食用一些瘦肉、鱼类,搭配当季的根茎类蔬菜,如莲藕、山药、萝卜等。七八分饱为宜。
· 午后(13-15点):若有困意,可小憩15-20分钟,但不宜过久,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 下午(15-18点):继续补充水分。可适量食用一个梨或几颗石榴作为加餐。
· 傍晚(18-19点):晚餐宜清淡、易消化,可喝一碗汤,如萝卜鲫鱼汤,减轻肠胃负担。
· 晚间(19-21点):放下手机,与家人聊天,或阅读一本纸质书。用40c左右的热水泡脚15-20分钟,直至身体微微发热。
· 睡前(21-22点):可听一些舒缓的音乐,进行5分钟的静坐或冥想。在10点前,关闭灯光,进入梦乡。
寒露,是秋的沉淀,是冬的序曲。它不像立春那般充满希望,也不像夏至那般热烈奔放,它用一种冷静而深邃的姿态,提醒我们:是时候向内关照,为生命积蓄能量了。
遵循“敛阳润燥,防寒固表”这八字箴言,如同掌握了开启深秋健康之门的钥匙。让我们像一棵聪明的树,将根须深深扎入泥土,收敛枝叶的繁华,将精华内藏于根干;同时,又不忘汲取大地最后的湿润,为自己穿上一身抵御风霜的“铠甲”。
愿我们都能在这清冽而丰盈的时节里,敛藏一份安宁,润泽一方心田,安然迎接接下来的静美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