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抬头看去,皇上瞪大着眼睛看着门外的光亮,眼中已经没了神采。
“皇上驾崩了!”玄真嗓音尖利刻石,却飘飘荡荡,悠扬传播长远。
“父皇!”
“皇上!”
无论站位如何,也无论心中所想,大魏失去了至尊。
众大臣跪拜磕头。
随后在兴国郡王王贺等人的劝进下,秦王朱圣治继皇帝位。
苏睿方面就犯难了。
梁敬祥、张濂溪都在挠头。
苏睿一直都是认皇上的,也都是打着皇上名义行事的。
皇上死了,他们应该如何?
拿什么态度?
“干脆,咱们也立新皇,推太子上位,名正言顺!”张濂溪提议道。
“可是,随王会不愿意的。”梁敬祥了解苏睿,他既然答应太子,就不会反悔。
“随王吃鸡蛋吃傻了,我们不能也这样,先斩后奏,先杀再问呗。”
“也只好如此了!”
两个聪明脑袋自然不能被苏睿可能的反对限制住,立马派出锦衣卫与东厂宣传,皇上去世,太子登基。
秦王那边登基迅速,但没改元。
苏睿这边,太子在卧虎城坐镇,远程登基,但是梁敬祥已经定好了年号,叫大通。
大通,有天下顺达、万事亨通的意思,也有圆融通达,无碍自在的禅意。
隐晦表达,怎么解释的都有。
永平皇帝朱宽去世的时候,玲珑公主害怕被害,没有参加,等到皇上驾崩的消息确认后,她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一边是被两位郡王承认的原秦王,现皇帝;一边是苏睿势力扶持的,原太子,先大通皇帝。
她知道,如果她皇兄传位,只可能传给朱圣治,不可能传位给太子朱圣通。
但是,太子又名正言顺,况且是苏睿扶持的。
镇国郡王谷赢的“通知”到了,让她参加先皇的葬礼。
“谷赢这是投靠秦王了?”玲珑公主惊疑不定,她是公主,也就是政治人物。平常能够男欢女爱,但关键时刻,她必须有所抉择。
她是先先帝封的武肃王公主,持打神鞭,手下还有辅国郡王南宫郄在听她的抉择。
辅国郡王南宫郄大概率拿她当挡箭牌,但也说明了她的影响力。
老掌柜姜利眼神狠厉,咬牙说道:“公主,奴才斗胆劝您,既然选择了苏睿,就不要再游移不定。还是一条路走到黑的好。”
“可是…可是父皇……”
“老皇上已经驾崩多年了!咱们皇上也驾崩了呀……!您已经完成了老皇上的嘱托,无愧于他了!”
我完成了吗?
玲珑公主有些心里没底。
没算完成,也算完成。
没完成是因为,她没有完全站在皇上这边,最终选择明哲保身。
算完成呢?
是因为她一直都站在皇上这边,心里并没有背叛,也一直在维护着皇家。她甚至杀过苏睿,是最接近杀了苏睿的。这一点比皇家的人都强!
“可那边有两个国公…王爷,都是手握重兵的存在。长城兵团也要调动了。”
“啧~”姜利被问住了,两位五军都督府的王爷确实有莫大的威压,形势有可能逆转,苏睿将要处于不利地位。
“唉,奴才是站在您的角度分析的。您与苏睿虽非夫妻,却有夫妻关系。兴国郡王府虽然是夫家,但王集恨您入骨。您与秦王又不亲近。兴国郡王是救出皇上与秦王的功臣,他只会威势日隆。到时候,您又会是什么下场?”
“皇上去世之前,为秦王笼络住了镇国郡王,用他的死套住了谷郡王,却没有提“三国公”的辅国郡王南宫郄,也没有提您。”
有句话,姜利没有说,那是:玲珑公主是皇上留给秦王试刀的。
资产也够丰,地位够高,却威胁不大,还有罪过在身。
玲珑公主心里不由得发凉,她想到了两代皇上都提到的“扫清苏睿余孽”,既是震慑,也是清算。
她现在投过去,能避免清算吗?
“我不如谷赢,他在那边都没事儿。”
姜利反应了半天,才明白她说的是什么意思,不知如何安慰。
谷赢在秦王那边,苏睿如果赢了,因为田明月,还有谷赢本身的影响力,谷赢不会有事儿。
谷赢在苏睿这边,秦王赢了,那么为了平衡王贺也好,为了谷赢的实力也罢,谷赢也没事儿。
但,玲珑公主不行,投的那一边,一旦不行,她也就完了。
“不过,你说的对!苏睿最起码是我的夫君。我杀他,他都没有杀我。我投他,他只可能更爱我。而秦王那边,跟着秦王,即使赢了,也活不过两年。”
“所以,我决定了!支持太子!支持随王!”玲珑公主下定决心,吩咐道:“吩咐下去,让兄弟们多宣传太子的仁德和正统,顺便宣传一下苏睿。至于秦王,那就多宣传他秽乱后宫的事情。”
“是!”
“让皇兄看看他妹妹掌握的是啥!我可不是那么好拿捏的!”
阳光好像阳光自己,灿烂无比。
此时对垒的两军的着装却出奇的一致,仿佛就是为了表演一般,两边都在甲丙胡同装上了素白。
太子登基改年号为大通,给先帝上尊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张濂溪把皇帝对于先帝的孝顺表现到了极致。
两边都在争取“民心”。
秦王朱圣治登基,落后于太子,也颁布了年号,叫天授,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随后也给自己爹上了尊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文皇帝”。
两边都可劲的夸奖先帝,以表现自己的正统性。
朱圣治这边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拖和等。
他有优势了。
谷赢来了,他有军方二巨头了。
谷赢在皇上“逃出”后来看望皇上,已经算是表明了态度,他是皇上的人。
以前皇上被囚禁,他不表态支持任何人,只做稳定大魏军方的定海神针。
在碧海云宫的人来到京师后,他也只是稍加点拨,并不参与进去,不是他不忠心,他更忠心大魏,也更忠心规矩。
碧海云宫去做,他乐见其成。
皇上逃出来了,那么他这位朝廷大员就应该去拜见,就应该去听皇上的旨意,于是他去了,他也接了旨意,也在新君面前跪下,宣誓效忠了。
那么长城兵团这个巨大的力量也就倒向新君了,那么五军都督府就全部听新君的了,那么近在咫尺的青州兵也就听新君的了……
还有,大同兵团两万兵也要进京,归他指挥了。
那么,还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