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八点,岭州的天刚透出鱼肚白。李一凡站在机场的贵宾通道口,手里只有一份薄薄的汇报材料——十页,编号、数据、签字页,一应俱全。他没带秘书,也没带媒体,只带着成果。
飞机抵达四九城,风冷得像刀。车队没走主干道,而是直接驶入国常会办公楼后门。会场外的红叶已经落尽,露出石阶的清线。工作人员低声提醒:“书记,请准备,会议提前五分钟。”
他点头,脚步稳,进门前又翻了一下第一页。那是岭州改革概览表:“三限政策落实率98.7%,群众信任度93.5%,地产金融风险清零率92%。”
会议厅的空气凝滞。来自八个省份的代表已落座,中央几位副总理在前排翻看资料。主持人开场语简短:“今天重点听取岭州改革试点情况。”
第一句发言落地时,李一凡声音低稳——“岭州的改革,不是口号,是一场真实的拆雷行动。”
他没有读稿,而是用手指在电子屏上划出一条时间线:从恒达暴雷,到“新三保”出台,再到岭州专班体系落地。每个节点都有影像、有签名、有回执。屏幕上闪动的数据一一亮绿。
“我们只救工程,不救报表;只救群众,不救资本。”他停顿了一秒,语气如铁。
会场有人抬头。那是来自某部委的金融司长,眉间带着怀疑的弧度:“李书记,你们岭州推行‘限贷限地限借’,是否过于激进?地方投资会不会因此停摆?”
李一凡平静地按下遥控键。大屏切换——岭州湾南新区的工地航拍,一条崭新的地铁线从厂区穿过。“这是岭州第二条ppp重签线。投资额度下降了18%,完工周期却缩短三个月。我们的资金流没有断,反而活了。”
一句“活了”,让几个代表下意识点头。财政部一名副部长翻了翻材料,低声说:“岭州的回款率,确实在全国领先。”
主持人继续点问:“群众信任度调查,是你们自己做的吗?”
“由第三方评估机构执行,全程公示。”李一凡答得干脆,“93.5%,不是自夸,是实名样本三万份。每一张问卷,我们都上墙。”
“上墙?”有代表轻声复述。
“对,”他微微一笑,“群众的满意,是最大的验收章。”
屏幕切换到岭州广场,几位老百姓在签名墙前比划拍照的画面。一个老人写下:“我们相信能看到真账的政府。”
场内出现一阵轻微的吸气声。
发改委主任问:“金融风险部分,你们如何保证连锁稳定?”
李一凡伸手敲了敲桌面:“岭州建立‘分账清单制’。每一笔资金从贷款到交楼,都有编号可查。所有账本都能追溯,谁签字、谁审核、谁放行,全链可查。”
他抬头扫了一圈,“从风险到信任,不靠喊话,靠编号。”
几位中央领导交换了眼神。有人在笔记本上写下四个字——编号治理。
会议推进到后半段,汇报进入舆情与媒体部分。主持人特意点名:“听说新华社岭州分社也有新的制度配合?”
“是。”李一凡略带笑意,“林允儿社长主导的‘透明岭州’栏目,已成为中央重点传播项目。我们没有避讳问题,而是公开问题,让公众参与解决。”
国常会的几位秘书抬头,屏幕上正播放那档节目的片头。标题是——看得见的改革。
财政司的人率先鼓掌,随后掌声在大厅蔓延。
会议最后十分钟,二长老开口:“岭州的模式,可以复制吗?”
李一凡起身,语气笃定:“岭州的经验不是模板,而是一种思路。先信任,再改革。先群众,后机制。我们愿意共享全部流程数据,供全国调阅。”
二长老点头,合上文件夹:“很好,岭州的精神,就是新岭南精神。”
掌声再次响起。那一刻,李一凡心底的弦才略微放松。
散会后,他走出大厅。风更冷了些,但心里发热。秘书常之朗在门口迎上来,小声问:“书记,结果?”
李一凡笑道:“结果?我们赢了。”
他抬头望向四九城的天空,天色已近黄昏。街角的电子屏上滚动着新闻快讯——
【国常会通过岭州改革总结报告,决定向全国推广“岭州模式”。】
李一凡的身影被路灯拉得很长。风从北向南吹,吹过岭州的方向。
他知道,那座城市的夜色里,又会多出几盏亮起的灯。
当晚,中央公务员学院发来邀请函,请岭州以“编号治理与负面清单”为题开设公开课;透明窗同步开放“模板打包下载”,标注三十日复盘节点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