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阴云并没有打乱张家的日常生活节奏。
爸爸张定远五十大寿宴会的各项工作在稳步推进。
在十一月二十三号到来之前,父亲姐姐也不再四处奔波。张家的家庭成员从未团聚在一起过这么长时间。
按理说,天龙湖畔的老宅才是张家真正的家,但爸爸和妈妈、姐姐和妹妹似乎都忘了这一点。
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理所当然地和张去益夫妻二人住在了一起。
张去益当然很高兴。
从前孤儿生涯让他格外觉得这种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格外温馨。
当然,迫近的战争也让他不得不时刻关注着国内外局势的发展。
他点开飞讯博社。
《四十国联军动向》的话题下方,飞讯平台上的讨论已沸腾数日。
国外反战浪潮在平台上的声量尤为醒目。
“不要战争”:来自美国纽约的飞讯用户@david_peace 发布了一段视频:夜幕下的时报广场,人群举着“No war”的标语,高呼“我们不为石油送命”。视频配文:“政府若执意参战,士兵的鲜血会染红谁的勋章?”这条飞讯已被转评超二百万次。
“红海之怒”:Y国的抗议活动以“红衣浪潮”登上飞讯热榜。用户@RedLineForGaza 发文:“100万人穿上红衣,象征一条不容逾越的红线。我们要求停止战争威摄,!”
这条飞讯引发世界多国网民联动,“红衣防线” 的活动迅速蔓延至m国、阿萨国等八十多个国家。
“士兵母亲的声音”:一位自称m国士兵母亲的用户@LindaInohio 写道:“我的儿子不应为政权的野心埋葬在太平洋彼岸。四十国联军?不过是政客的赌局!”她的飞讯下,数千条评论分享着反战诗歌与蜡烛图片。
而在国内,风向截然不同。国内民众的回应则交织着镇定、热血与嘲讽。
“自信与从容”:用户“科技老兵”分析:“联军的卫星导航战时将被全面压制,隐形战机在太赫兹雷达下无所遁形。代差之下,这不是战争,是惩戒。”这条飞讯获逾5000多万点赞,网民回复中常见“铁棺材来了就焊牢”。
“参军热”:飞讯话题 “退役士兵返列”的飞讯博文下,许多自称退役军人的用户发布敬礼照片与请战书。用户@高原雄鹰 留言:“若有战,召必回!我的胸膛从未冷却!”
地方征兵办公室的飞讯账号下,咨询参军政策的青年挤爆评论区。
“家的意义”:用户“雅安厨坊”发帖:“儿子说一周就能结束,我信。但该备的年货一样不少,团圆饭照常做——前线子弟兵守护国,我们守好家!”这条生活化飞讯引发共鸣, 《战时烟火气》迅速 登上热搜。
飞讯上的“中国式回答” 更显民间智慧:
用户“西北风向标”调侃:“他们以为华夏还是马刀对火炮的时代?我们眼里,他们的干艘舰船不过是移动的功勋榜。族榜单开一列的时候到了!”
官方媒体未直接报道战备,但 “全民国防教育月” 活动中,青少年参观军史场馆、体验军事训练的照片在飞讯刷屏。
用户“中山学子”发布学生抚摸坦克的照片,配文:“今天摸的是装备,明天扛的是责任!”
一条高赞飞讯总结道:“外网的抗议是民众对资本家的战争说不,而国内的冷静是人民对祖国有信。这场‘惩戒’,我们赢的不只是战争,更是未来一百年的国运!”
张去益很赞同这句话。
张去益指尖轻滑,飞讯界面的流光映在他沉静的眼眸中。
他赞同那条总结中蕴含的洞见,资本的贪婪与政治的计算,确实才是驱动那四十国联军的真正引擎。
他正准备关掉页面,一条刚刚冲上热榜首位、标注着“爆”字的动态吸引了他的注意。
发布者是官方媒体“国防前沿”。
内容极其简短,只有一行字,却像是一道无声的惊雷,瞬间炸裂了整个网络:
“公告:针对以m国为首的所谓多国部队可能对我华夏采取不宣而战的入侵行为,我国新型星际防卫系统‘湮灭’已于三分钟前启动,目前,所有敌方可能的威胁目标皆已被锁定。如果敌人蠢蠢欲动,我军将采取惩戒行动,勿畏言之不豫!”
没有图片,没有视频,没有更多的解释。
但在这条公告之下,飞讯平台仿佛经历了一次短暂的集体窒息,随即,海啸般的反应奔涌而来。
起初是片刻的惊疑。
“真的假的?”
“星际防卫系统?‘湮没’?是我们理解的那个意思吗?”
“惩戒!用的是这个词!和刚才‘科技老兵’说的一模一样!”
…
张去益的指尖在平板电脑上方停顿,目光牢牢锁住“湮灭”二字。
一股混杂着震撼与明悟的热流,自心底涌起,迅速席卷全身。
这是他研究成果的终极体现,他从系统中复刻出的技术,此刻,竟已化作守护国门的真实力量,并且拥有了一个他从未听闻,却充满终极威慑力的名字——湮灭。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结合自己贡献的核心技术模块,试图勾勒出这套系统可能具备的特性。
能量之源:永恒跳动的心脏。 他首先想到的,是那微型化的核聚变反应堆。这无疑是“湮灭”系统的心脏,为它在广袤太空中的持续运作提供近乎无限的能源。传统的化学能或太阳能电池板,绝不可能支撑起如此庞大的星际防御体系所需的高强度能量输出。只有稳定、高效、能量密度极高的聚变能源,才能让“湮灭”如同悬停在敌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永不疲倦,随时可以迸发出毁灭性的光芒。
感知之眼:太赫兹雷达,洞察秋毫的凝视。
张去益几乎能“看到”,在寂静的轨道上,无数无形的太赫兹波束正以极高的频率扫描着全球每一个角落。
这种介于微波与红外线之间的特殊频段,赋予了“湮灭”看穿一切伪装的能力。无论是深海的潜航器,还是涂抹了最新型吸波材料的隐形战机,在太赫兹波面前都如同赤身裸体,无所遁形。这确保了“所有敌方可能的威胁目标皆已被锁定”绝非虚言,而是建立在绝对信息优势之上的精准掌控。
神经脉络:无法截断的链接。 量子通信技术,这是“湮灭”系统的神经脉络。张去益深知,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尤其是面对拥有强大电子战能力的联军时,传统通讯极易被干扰、截断甚至篡改。
但量子通信基于量子纠缠原理,其不可克隆、不可分割的特性,使得“湮灭”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地面指挥中心之间的指令传递,构成了一个绝对安全、实时、无法被敌人渗透的通信网络。
这确保了“惩戒”行动的发令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决不会出现指令滞后或被敌方误导的致命失误。
惩戒之拳:瞬息即至的毁灭, 定向能激光武器。
这无疑是“湮灭”最锐利的爪牙。在小型核聚变提供的磅礴能量驱动下,通过精密的聚焦和发射系统,将毁灭性的能量以光速精准投送到目标之上。
张去益想象着,那可能是瞬间汽化导弹外壳的高能热效应,也可能是瞬间烧毁舰船精密电子元件的强大电磁脉冲。光速打击,意味着敌人从发现到被摧毁,几乎没有反应时间。
而定向释放,则意味着极高的打击精度和可控的附带损伤,完美契合了“惩戒”而非无差别毁灭的战略意图。
这四大核心技术,能量、探测、通信、武器,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闭环。它们已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图纸和数据,而是融合成了一个整体,一个被命名为“湮灭”的、高悬于九天之上的守护神与裁决者。
“原来……它们最终是以这样的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他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只有自己能听见。
一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与自豪感情不自禁涌上了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