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更多的是一种压抑的沉默。
历史的巨轮,已然在嬴政的意志和嬴傒那卷血泪斑斑的《宗室诫》推动下,碾过旧日的荣光与惰性,向着一个更加冷酷、但也更加充满力量的方向,轰然前行。
.........
时光荏苒,冬去春来,转眼已是秦王政五年,四月。
春风,吹醒了关中的沃野,也吹动了章台宫内那盘沉寂已久的天下棋局。
咸阳城中,各衙署运转愈发高效,秩序井然。
来自太原、河东的奏报飞抵中枢,萧何将繁杂的粮秣、人口、赋税数字梳理得条理分明,甘罗则搜寻着任何可能的疏漏与欺瞒,其洞察秋毫的本事,令试图蒙混的宵小无所遁形。
两郡粮秣储备的数目,在二人通力协作下,一日比一日喜人。
少府铁官署新制的戈矛寒光凛冽,甲胄坚实。
充盈的府库,精良的军械,整肃的吏治,高效的运转......
一时间,整个秦国如同一张拉满了的强弓,积蓄的力量已至顶点。
四月八日,章台宫大朝会。
百官肃立,鸦雀无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丹墀之上,那位气势日益雄浑的年轻君王。
“众卿。”
嬴政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大殿每一个角落:“自去岁肃清朝堂,整饬吏治,粮秣渐丰,武备日利。寡人夙兴夜寐,所为者何?”
他略作停顿,目光扫过阶下每一张面孔,朗声道:
“当乃扫平六合,一统天下也。
此乃历代先君遗志,亦是我大秦万世之基业所在。”
他的目光,最终定格在悬挂于大殿一侧的大秦与山东六国疆域图上魏国的位置。
“然......”
嬴政语气陡然转厉,一股迫人的威压弥漫开来:“魏国,不思睦邻修好,反怀蛇蝎之心,屡行不义。昔年先惠文王在位,魏王罃便屡屡背盟弃约,侵扰我河西之地,其贪婪狡诈,罄竹难书。
更有甚者......”
他猛地提高声调,话语冰冷,直刺人心:
“先庄襄王于病危弥留之际,魏国公主魏柔,身为人妇,不思尽心侍奉,反行悖乱之举,祸乱宫闱,妄图颠覆我大秦国祚。
此等禽兽之行,天地不容。
虽天佑大秦,阴谋泄露,魏柔伏诛。
然此等忘恩负义、包藏祸心之举、辱我先王之耻,乃大秦不共戴天之仇。
此仇不报,寡人何以为人子?何以为君?
若不兴兵讨伐,何以告慰先庄襄王在天之灵?何以正我大秦煌煌国威?”
魏柔之事,此刻被嬴政以如此严厉、近乎公开审判的方式在朝堂之上宣告,其震撼力无以复加。
为父复仇,为国雪耻。
这八个字,为即将到来的战争赋予了最堂皇、最不容置疑、也最能凝聚人心的道义基石。
“魏国君臣,上悖天理,下欺人伦,其罪昭昭,天人共愤。
此仇,寡人必报之,大秦之怒,必将焚尽大梁。”
嬴政大手一挥,声音带着雷霆之怒:“王师伐之,乃代天行罚,名正言顺。此战,当使山东六国,知我大秦之怒,明犯强秦者之必诛。寡人决议,起关中甲士,兴王师,伐无道。讨伐魏国,问罪大梁。”
“大王圣明!讨伐无道,问罪大梁!”
武将班列中,早已按捺不住战意的蒙骜、桓齮、麃公、王翦等率先昂然出列,声震殿宇。
紧接着,隗状、芈启、李斯等文臣重吏亦齐声应和。
朝堂之上,对山东列国压抑了多年的战争渴望,瞬间被点燃。
嬴政微微抬手,压下声浪,开始点将:
“上将军蒙骜。”
“末将在。”
“寡人命你为伐魏主将,总揽全局,统十五万关中精锐,十万辅兵,出函谷,伐魏,剑指大梁。”
“末将领命,必率虎狼之师,荡平魏土,扬我国威。”
“左更桓齮。”
“末将在。”
“寡人命你为伐魏副将,辅佐蒙老将军,统前军锐士,为大军先锋。”
“喏!末将愿为大军前驱,遇城破城,遇阵摧阵。”
“上将军麃公、右庶长王翦。”
“末将在!”
“寡人命你二人屯兵于汲城,居中策应。此为大军喉舌。”
接着,嬴政手指虚点地图上的汲城位置,继续说道:“进,可呼应主力,强渡河水,威慑赵国不敢妄动;退,可固守河内,屏障函谷,保我大军根基无忧。
若赵国胆敢助魏,或趁机偷袭我军侧翼,尔等即刻出击,荡灭之。”
“臣等遵旨,末将必保侧翼无忧,呼应主军。”
“右丞相隗状、左丞相芈启。”
“臣在。”
“举国之力,保障大军粮秣、军械、民夫、辎重转运事宜。凡大军所需,一应优先。自即日起,少府、内史、太仓诸署,关中至河内,沿途郡县所有官吏,悉听尔等调遣。
若有延误推诿,贻误军机者,军法从事。”
“臣等谨遵王命,定竭尽全力,确保大军无后顾之忧。”
一道道命令清晰、精准、不容置疑地从嬴政口中发出。
秦国这架庞大的战争机器,在朝堂之上,被嬴政的意志瞬间启动。
“此战.....”
嬴政起身,目光环视群臣,朗声道:“乃寡人登基亲政,东出函谷之首战。
寡人,要的是摧城拔寨,要的是雷霆万钧。
此战,只许胜,不许败。
要让魏人,让六国那些尚在醉生梦死的君臣看清楚,这天下,究竟谁主沉浮,何谓真正的虎狼之师,何谓天罚之威。退朝。”
“恭送大王!大秦万胜!”
.........
大秦这台以耕战立国、以法度为筋骨的高效战争机器,在嬴政的意志驱动下,爆发出惊人的速度。
加盖上秦王印玺和兵符的军令,通过严密的驿传系统飞速下达至各郡县、军营。
沿途亭舍驿卒,早已备好最快的马匹,接力传递,昼夜不息。
被点名的将领们,在王命抵达的瞬间,立刻奔赴岗位。
军营中,屯驻各地的秦军锐士,早已习惯了这种高效的动员,在各级军官急促而清晰的指令下,迅速整理装备,以百人队、千人阵为单位,快速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