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族代表询问这些俘虏是否愿意返回西羌八族时,几乎没人愿意走。
不仅不愿意走,还反过来劝这些代表,让他们回去后劝劝族人,就归顺大汉吧。
他们一个冬季耳闻目睹,知道大汉的政策确实变了。
不仅对西羌的政策变了,对汉民的政策也变了。
他们管这叫“大汉新制”。
大汉新制的核心就是一句话: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而且这百姓不仅仅指的是汉民,还包括了乌桓、鲜卑、匈奴、西羌、东夷、南蛮,甚至是西域胡人。
按大汉新制的说法,大汉要成为一个可包容无数民族的强大帝国。
当然,于禁还请他们看了西南军团的日常训练。
训练场上的杀气,直接让这些代表冷汗直冒。西羌八族来的代表连谈都没谈,直接返回了西羌八族。
谈什么谈?
这几个月听到的,看到的,无一不说明西羌根本无力抗拒大汉护民军。
更何况,护民军手上目前还有数万西羌战俘。
这可是西羌八族几乎六成的青壮了。
出兵十万,马超带了四万余逃往了汉中,冀县城下战损近万,其余全成了护民军的战俘。
让这些代表稍稍心安的是,这次大汉没像过往一样,把战俘全部斩杀。
当然,代表们也没能把俘虏带回族中。
水利工程不能半途而废。
好消息是,于禁答应他们,待工程结束,无论谈判结果如何,都会放他们回去。
以西羌的战力,于禁根本不需要扣住这些战俘,以削弱西羌的实力。
关键是,这些战俘虽然一直在被强迫劳动,可他们吃的、住的、穿的,比起他们在西羌时,起码强上百倍。
于禁相信,这些人回去后,大部分人都会是促动西羌归汉的力量。
西羌代表返回后没多久,便又再次来了。
这次来,他们说得也很明白,他们被大汉骗了太多次,所以不想再次受骗。
所以,他们提了一个要求:护民军不得出临羌向西,却要大汉帮其改善生活条件,帮他们富裕起来。
针对西羌的政策,于禁早在年节前后便得到了内阁的批准,自然满口答应。
于禁反过来也提了两个条件:
其一、所有派去西羌帮助西羌的汉人,其生命安全必须由西羌八族负责。有任何一人被虐待、被杀死,护民军不仅会马上进军,而且还会屠杀百倍西羌人来报复。
西羌与大汉数百年的仇恨,可不是那么容易化解的。
谁知道会不会有人不顾一切的杀害大汉派去帮助西羌之人。
其二、帮助西羌的时限是两年。两年后,如果西羌还不归汉,护民军同样会进军,而且会要求西羌西迁两千里。
当然,不西迁也是可以的。
留下的人全部要对着西羌的神明和图腾立誓:真心归汉。
内阁也好,于禁也罢,内心都确信,两年时间大汉带给西羌的,足以使他们能够下定决心归入大汉。
事实也是如此。
大汉在西海边,一共建了八个盐场、八个纺织作坊、八个榨油作坊,都是每族一个。
此外,大汉专门派人来指导西羌八族种植青稞、油菜等农作物。
制出的雪花盐、布帛、毛衣毛裤、菜油等,除西羌留下足够自用的之外,其他全部由大汉商署的沧海商号收购。
最重要的是,大汉为西羌八族指定了各自的牧场,将他们过去的游牧方式,改变为定点放牧。
当然,定点放牧,就等于是定居在一处。所以,大汉的工程队伍,给西羌八族建起了一栋栋居住舒适的房屋,以及保证牲畜安然过冬的暖房……
短短一年间,西羌人的生活便发生了质的变化,而数万战俘也被放了回来。
而且大汉内阁还专门给西羌传来诏令,告诉西羌人,当前的生活只是最基本的,日后的生活会更好。
随之而来的,便是西羌八族内部的争论:要不要归顺大汉。
尽管大汉为西羌做了这么多,可三百多年的仇恨,可不是说消解便能消解的。
放回来了战俘口径一致,护民军的战力逆天,根本不是西羌能够抗衡的。
毕竟大汉并没有把冶炼钢铁的技艺传授给西羌,所以,西羌的兵器也与大汉相差甚远。
其实就是一句话,西羌根本打不过护民军。
打不过,时限也只剩下不到一年了,怎么办?
最后竟然是一个汉人给出了个主意:
各族满十六岁的羌人人手拿一个小石子,再准备两个大坑,分别代表“归汉”和“不归汉”。
选择归汉的,就把石子投入“归汉池”,选择不归汉的,就把石子投入“不归汉池”。
最后来比较一下,哪个池中的石子多。
这一招对于西羌来说,还真新鲜。
他们欣然采用了这个建议。
结果自不必说,自然是选择“归汉”的远远多于选择“不归汉”的。
要知道,虽然只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可绝大多数羌人已经不愿意再回到过去的苦日子了。
他们自然也知道,如果不归汉,他们的好日子很快便会结束。
不管西羌八族千般不甘,万般不愿,可他们还是归顺了大汉。
不归汉便要再退两千里,进入更高的高原,那还怎么生存?
他们自然去过高原深处,在那里虽然能活,可活得太艰难太艰难。
而归顺了大汉后,大汉不仅把数百年来占有的那些良田还给了西羌八族,而且还派来了先生教孩子们识字、读书,更不用说,这一年多他们已经品尝到了什么叫“好日子”。
归顺大汉后,大汉考虑到高原地形复杂、每日温差大,所以专门为西羌人设计了可褪下一只袖子的服饰。
西羌人试穿之后,很快就深深地爱上了这种服装。
因为褪下右臂的袖子,不仅干活时更加便捷,而且当温度升高时,不会觉得那么热,温度降低时,也不会觉得那么冷。
大汉派来的官员对西羌不仅和善,每年还会在八族中选取各种“能手”,然后组织他们去中原游玩。
于是,制盐能手、纺线能手、织布能手、制器能手、放牧能手、种植能手……纷纷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