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撰写的那篇文章,文辞精妙,见解独到,孤甚好奇,你年纪尚轻,究竟如何写出此等谋划天下的文章?”拓跋绥开口问道。
鱼闰惜唇角微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
在拓跋绥眼中,她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正值青春韶华,怎么不算年轻呢?
可她已经活了两世,还曾在那样超前的时代生活过。
“常言道,见多识广,历经世事,自然懂得更多,文章所述内容,既为毕生所学,亦乃亲身所历。”
“孤由衷佩服。”
“其实……那文章所阐述的内容,皆源自我做的一场梦。”
拓跋绥缄默,静静凝望着鱼闰惜,似乎在等待她的解释。
“我曾经做过一场梦,梦里……”
鱼闰惜没有要隐瞒拓跋绥的意思,思量着若将自身历经两世之事直言相告,拓跋绥或许不会相信,便将前世的经历,说成一场梦,讲给拓跋绥听。
拓跋绥听闻后,内心并未生疑,他对鱼闰惜梦中的诸多名人事迹,以及其中所宣扬的理念,深感震撼。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以法治天下,正是我心之所向。”
“只可惜,那只是在我梦里的世界而已。”
拓跋绥坦然一笑,不疾不徐地同鱼闰惜讲述自己的治国理念,以及心中所期望的愿景。
鱼闰惜凝眸注视着拓跋绥,他脸上那副认真又坚定的神情,竟让她不由自主地失了神。
在她心中,拓跋绥的思想理念远超世俗,将来定会是位贤明的君主。
“你应当不是卫国的人吧?”
鱼闰惜脸上露出一丝惊讶,她没想到拓跋绥居然猜出来了。
“殿下是如何猜到的?”
“随便猜的。”
…………
“你为何会来此?”
“算是逃难来的,也可以说是路过此地。”
拓跋绥徐徐起身,笑着向她伸出手:“可愿与我共同开创你梦中之国?”
这话并非倾诉爱意的告白,而是一种诚挚的邀约,邀她携手共同迈向他们的理想之国。
鱼闰惜微微一怔,回想往昔,不少男人同她深情告白,诉说各种甜言蜜语和爱意,却从未有一人对她说过这般特别的话。
这远比一个男人轻许陪你度过一生,要更具诱惑。
她缓缓搭上他的手,借力起身,“当然愿意。”
出城那日,洛非嫣和梅红在康建城郊为鱼闰惜送行。
二人满心不舍,实在不愿鱼闰惜跟随拓跋绥去涉那未知而凶险的征程,可她们皆清楚鱼闰惜的性子,一旦下定决心,便不会轻易更改,只能给予支持。
六月,炎炎夏日,骄阳似火,将大地烤得滚烫。
山野间,不知名的野花竞相绽放,在热风中轻轻摇曳,为这略显单调的草地,晕染出一抹绚烂绮色。
庞大的军队浩浩荡荡地越过此地,马蹄奔腾,留下一道道深深的踩踏痕迹。
拓跋绥率领军队在平城向柔国发起进攻,柔军抵挡不住卫军的凌厉攻势,退守平城内,打算凭城固守。
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顾桓率领一批精锐部队,夜袭柔军粮道,顺势完成对平城的包围。
此间,鱼闰惜巧施妙计,安排数人伪装成当地百姓,在平城周边散布假情报,透露卫军粮草短缺、后方不稳,且即将撤军的假消息。
就在柔军将领听闻消息,渐渐放松警惕之际,拓跋绥亲率卫军主力发起总攻,柔军被这突如其来的进攻打得措手不及,阵脚大乱。
与此同时,正与凉国交战的柔军听闻平城被围的消息,被迫回师救援。
拓跋绥与鱼闰惜早有预料,安排卫军在柔军必经之地云中设伏,柔军匆忙赶到云中时,遭到卫国将领孟蒲统领的卫军迎头痛击,柔军节节败退,溃不成军。
十二月,拓跋绥与孟蒲顺利会合,卫军势如破竹,大获全胜,柔王被俘。
随后卫军乘胜向凉州进发,凉军因实力悬殊,无力抗衡,未战先降,凉国覆灭。
自战事初起至两国皆平,历时十个月,卫军一战灭两国,威震四方。
三月,轻柔的清风悠悠拂面,裹挟着一丝温暖与湿润的气息。
皇帝拓跋弘收到拓跋绥战胜的捷报,心中大喜。
然而,这份喜悦还未完全消散,又一份奏报呈到了他的面前。
奏报中,是前线请求筹备战事资源的紧急消息,这不禁让他感到疑惑,为此,他当即召集朝中心腹大臣商讨对策。
另一边,在班师回朝的途中,拓跋绥率领的军队途经一座边疆小镇,鱼闰惜提议,向城镇周边募捐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她隐隐有预感,如今虽已战胜凉、柔两国,但景国极有可能趁他们班师回朝、士气稍懈之际前来偷袭。
而她有这样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只因她有些了解沈拓,若此时粮草不济,恐有后顾之忧。
孟蒲听闻,当即反驳她的提议,认为她过于谨慎,甚至有些杞人忧天。
他认为,他们刚刚取得大胜,士气正盛,景军不敢轻易来犯。
再者,向百姓募捐粮食,不仅劳民伤财,还可能引起民众的不满,多此一举,并无必要。
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拓跋绥觉得二人都说的有道理,心中也在权衡着利弊。
他觉得鱼闰惜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在这风云变幻的战场上,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而孟蒲的想法虽然也有其合理之处,但过于乐观。
踌躇许久,他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拓跋绥下令军队驻扎在小镇郊外,向城镇周边募捐粮食。
士兵领命而去,小镇百姓得知后,却并不积极捐献粮食。
一连几日,民众捐献粮食的数量寥寥无几,顾桓觉得这般情况太耽误行程,更让景军有机可乘,便提议就此上路。
鱼闰惜则认为征集到的粮食实在不多,建议再等几日。
孟蒲、何深等人支持顾桓的提议,鱼闰惜无奈,向拓跋绥请求,最多再给她三天时间,由她去想办法。
众人见状,便不再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