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波斯的战事未歇,中原王朝对其他两个方向的事务也仍旧在持续推进着。
王伦派往坐镇云南行省的李若水名声相比李纲、吴用、秦桧等人或许不显,但他为官清正刚直廉洁,是一个很硬派很有手腕的人。
鄯阐府已经改名昆明府,李若水便在大理府的洱海之滨,邀请三十六部蛮,举行了第二次洱海之盟。
第一次洱海之盟是赵鼎召集的,目的是为了尽快安抚诸蛮部,随后赵鼎便被调回京师出任三省高官,李若水就此接手。
第二次洱海之盟,李若水是做了非常充足而且细致的准备,朝廷希望开拓四川行省与云南行省的商道,主要走川南的南溪、泸川二府,过云南北部的建昌府,经大理府,入腾冲府,与南面的蒲甘国进行外贸。
这意味着三十六部蛮中的西面十余个部落,都可以从这条商道受益;同时朝廷也会打通黔中与广西行省的道路,经特磨道入宁越府,这样就有了一条出海口。
至于不在这两条主要道路的蛮部,朝廷则鼓励发展各种农业和附加在农业的手工业,愿意提供农业技术传播和扶持。
这一切的前提是,三十六部蛮不得继续与朝廷为敌,不得私设路障沿途收税,若有纠纷和矛盾,应该首先以与官府沟通的方式进行。
就好比解宝在南溪、泸川府与僰人之间持续了十余年的战争,其实朝廷是很希望与僰人谈判的,僰人占据的都是山地,朝廷又看不上,若非僰人恰好拦在四川与云南二行省之间,那么朝廷也不愿意在这个小部落身上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
但是前宋时期的地方官员彻底失信于僰人,僰人对汉人充满了愤怒,他们才不管中原已经改朝换代,宁死也不肯与朝廷展开谈判。
三十六部蛮与汉人有矛盾吗?肯定是有的,但是有趣的事情在前宋时就已经发生了。大理国东部的特磨道,在这里生活的蛮部宁肯脱离大理国也要投入汉人,成为前宋的羁縻州。
因为大理国的统治阶层白蛮对三十六部蛮的压榨实在太狠了,所以三十六部蛮对中原朝廷便带了许多期望。
李若水的到来,表明朝廷没有辜负三十六部蛮的期望,朝廷的态度相当明确,合作共赢,一切矛盾先谈判解决而非靠武力。
这就是将三十六部蛮放在了一个相对对等的地位上了,不管是李若水还是远在东京城的王伦,都很清楚,三十六部蛮不会这么听话的,肯定是有反对者存在。
但双方总能找到共存之处,武力只是最后的手段。
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二次洱海之盟,就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李若水代表朝廷提出了更加切实可行的诸多计划,所有的计划都在讲述一件事,那就是有钱大家一起赚。
于是靠近大理、昆明二府的一些蛮部首先同意朝廷有限度的靠近驻军,从而协助维护地区的稳定,卢俊义便开始调兵遣将,同时驻湖南的高可立也领兵向南靠近,随时可以前来协助。
大理国的情况,是上层统治者汉化程度深,但汉化区域高度集中,为了更好地推行汉化,使得云南行省变为华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京城的王伦与一众大臣们数次商议后,决定推行新汉版本的“卫所”制度。
在蒙古势力崛起并入主中原后,中原边疆地区去汉化、胡化的现象非常严重,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重新汉化,为了维稳,便以设置卫所、推行军屯的方式,将汉化的影响力不断对外稳定了下来。
在消灭金国后,王伦就已经着手推行不那么强硬的类似政策了,在东北、漠南设都督府,广修道路驿站,通过驿站以及小型兵站,将中原的影响力再度扩散了出去。
不过诸都督府的小型兵站驻守士兵是严格遵从了轮换制度的,固然有少量士兵和百姓愿意留在本地生活,但是相比繁华的内地,谁愿意去边疆吃风沙呢?
若要强制性地要求汉军士兵以及家属留下来,朝廷就必须给出更加优惠和宽松的条件,以利诱之总好过强行截留官兵。
自本朝开国以来,汉军中也发现过多起驻兵逃亡事件,主要发生在吉林、漠南以及西域,一些内地出身的士兵忍受不得边地苦寒,便要逃走,唯一庆幸的是,这种现象还不算普遍。
王伦至少做到了让朝廷有着极好的公信力,若是戍边将士因为战事耽误了轮换,朝廷会明说,而且也给予补偿,所以超过戍边时限的将士们基本都能够理解。
这种事情上,王伦就不能相信后人的智慧了,他知道自己作为开国皇帝,必须将这一政策强行推动下去。
于是以云南行省为试点,新汉版本的“卫所制度”正式出现。
云南行省设大理都督府,在从腾越府改名为腾冲府的龙陵县,沿怒江设潞安镇,置镇兵一千,划分土地,开始进行军屯。
朝廷在北方诸都督府的驻守士兵,也会分得土地,但这个土地是属于公田性质的,即朝廷将土地在将士驻守期间的收益让出,这一批将士被轮换后,收益由下一批将士继承。
潞安镇的土地,则是按照均田令制度分配给驻守将士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户籍落在了大理府,朝廷免收五年田赋,提供半价的耕牛,将户籍由民户转为镇户,镇户享有十五年的田赋减免优惠,而且是每一代人都能够享受到,共持续三代。
同时朝廷对于镇户有着求学、参加吏员考试等优待,并且每年可以报销一定比例的医药费用。
这里的“十五年田赋减免优惠”,是指第一代镇户在前五年的田赋全免后,接下来十五年只用缴纳八成的田赋,第二代镇户自成年后也可以享受十五年的优惠,如此持续三代人。
似大理都督府这样的情况,朝廷会在相隔不远的几个军镇之间修建学堂,优先招收镇户子弟入学,凡为镇户者,皆隶属军籍,若犯事时也优先由都督府军法所进行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