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结束,今日作者才返程,清早抽空写下这一段,回答读者们一些问题和剧情走向。
从徐平在第一章出现,直至如今已经一千多章了。感谢各位读者,愿意把有限的时间用来阅读这个故事,陪着徐平一路走到大梁。
最近后台收到了很多私信,大多是关于剧情和人物的疑问,有些问题反复被提起,作者也想趁着这个机会和各位读者唠唠。
首先是很多人提及的“送女剧情”,在很多小说里,女性角色常常会成为推动男主剧情的工具,或是为了制造冲突剧情的起点,这个作者完全理解。
但本文中并没有你们顾虑的“送女”。月季花的结局并不好,但不好的远不止她。比如顾秋蝉、比如宁毅、比如司徒孝康、比如武玉宁等等。
无论是咸鱼、夫子,还是姜云裳,甚至是纪月华。作者笔下的她们,并不是依附于徐平的“挂件”和“花瓶”,而是有着自己立场和欲望的独立个体。
她们应该有相应的人生,不会为了爽感而存在,这些角色的结局,只会由她们自己的选择、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可能是圆满,可能是带着遗憾,也可能是悲剧,但绝不是写到最后只剩一个名字的角色。
开这本书,作者的初衷是描写一个六国纷争的乱世。英雄豪杰多不胜数,风流人物比比皆是。
譬如隆圣帝、譬如司徒文、譬如徐沧、譬如韩忠、宁毅、纪廉、武成乾,甚至是太监刘辟。作者相信,即便有朝一日不再出现他们相关的剧情,读者脑海中也会记得这些人。
所以这是群像文,不是单像文,不会为了凸显主角,让所有人都成为主角的陪衬。
然后是关于徐平的变化,这是被议论最多的话题。
很多读者表示,徐平从一开始那个有点莽撞、带着少年气的穿越者,变成了现在这个心狠手辣、阴险歹毒的人,甚至很多人觉得主角人设崩了。
其实大部分读者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从开篇第一章徐平初入京城,到现在他在大梁图谋称帝,在他的时间线里,已经实实在在地过去了五年。
看似短短五年,却不是小说里一笔带过的时光飞逝,而是充满生死考验的每一天。
围绕在徐平的身边,无数人因为权力斗争而丧命,在皇权的威压下苟活。他在这短短五年内四处征战,东奔西走,身上留下了数不清的战创。
试问哪本皇权小说中的主角年仅二十就浑身带伤,皮肤黝黑,满是老茧。
他们征战不会受伤,徐平会。他们提笔就能治天下,上马就能平乱世,徐平不行。他们收女各个对他们死心塌地,义无反顾,而徐平身边这群女人要么希望他死无葬身之地,要么为了自身利益才选择相伴。
都说司徒娴韵对徐平好,无条件的为徐平付出。徐平若不是靖北王世子,她连看都不会看徐平一眼。
而她对野心,也从来不会因为和徐平好上就消失不见。因为她不是“挂件”。
这些经历,是绝大部分人活几辈子都未必会遇到的,而徐平只是一个前世连社会都没踏入过的高三学生。他没有天生的权谋天赋,也没有穿越者自带的金手指,他的成长,是被现实一次次推着走出来的。
有人说他两世加起来都三十岁了,但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偏差。
如果一个人在十岁时意外去世,重生后又从婴儿开始活了十年,那么他的“总年龄”是二十岁,但他能懂高中知识吗?能处理成年人的社交吗?显然是不能的。
徐平的情况也是一样,他的前世记忆只能给一些“历史轨迹”的便利,但这些信息无法转化成“社会阅历”,也无法让他跳过“成长的阵痛”。
他在这个世界里的心理年龄、处理问题的能力,始终和他真实经历的岁月挂钩,两世为人没有让他变成“老谋深算者”,只是让他比同龄人更早看清了一个真相:在皇权与王权的游戏里,不具备可调和性。
很多人说徐平想造反是因为野心,其实不是他想造反,是他没得选。
试想他的身份,藩王子嗣。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站在了皇权的对立面,这不是隆圣帝对他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两种权力之间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
皇权要的是绝对的集中,而王权只要存在,就会成为威胁。天平两端,要么皇权把王权压下去,要么王权反过来制衡皇权,没有中间路可走。
已是藩王子嗣,徐平如果不进一步,等待他的结局是什么?看看宁毅就知道了。宁毅其实只想保下祖宗基业,最终还是落得个客死他乡的下场。
徐平想造反,本质上是求生,是为了在皇权和王权的争斗彻底爆发前寻找出路。
哪怕现在的纪凌暂时没有动手,可后世之君呢?只要王权还在,这个隐患就永远存在,总有一天会有人拿起刀来。
催生他野心的不光是权力,更多的还是吸取了历史教训的先见之明。
至于徐平不够沉稳、谋略不行、行为处事不够有能力。这是读者站在上帝视角和穿越者光环带来的误解。
上帝视角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知道哪个角色是敌人、哪个是朋友,所以会觉得徐平的能力不够。
但徐平不一样,他身处局中,没有预知未来的全知能力,他得到的信息是碎片化的、甚至是被篡改过的,他只能在有限的信息里做判断,自然会犯错、会冲动。
而且大家很容易默认“穿越者就应该很厉害,就应该吊打土着”。
徐平前世没有学过兵法,更没有处理过政务,他所有展现的“谋略”,都是在一次次失败和被打压下摸爬滚打出来的。
还有就是情报机构的问题,很多人觉得徐平怎么不搞个厉害的情报网,这样就能掌控一切前路。
这里作者给你们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古代背景。
古代的情报机构,功能其实很有限,大多是用来监视朝臣、刺探敌国的简单消息,而且受限于通讯方式,没有电话、没有网络,消息靠人传,一来一回就要很多天,甚至十天半月乃至数月,中间会出现大量偏差甚至被拦截。
所以它远没有影视剧、国漫、小说,里面的那种无所不能。它对战争和执政的帮助不能说没有,但其实不大。
尤其是古代战争,打的最多的其实本质上就是信息差。既然情报机构那么厉害,那还打什么信息差。
作者不想为了所谓的爽感就给徐平开一个情报外挂,因为那样会让本文失去真实感。
最后,作者还想和大家说说这本书未来的走向,这也是很矛盾、很纠结的地方。
按照最初的大纲,第四卷和第五卷会有很多重要的剧情:武承乾在元武发动谋反、徐沧率领大军北伐、隆圣帝御驾亲征病故他乡、北境土崩瓦解……
这些剧情不是“支线”,而是支撑整个故事的“主线骨架”。
没有武承乾的谋反,就无法埋下元武皇权内斗引发混乱后导致的下坡。
没有隆圣帝的驾崩,就没有后续权力真空导致大周分崩离析的原因。
没有北境的土崩瓦解,徐平后续的选择就失去了时代背景。
没有这些剧情,这本书就是不完整的,徐平后续的每一步也会显得极其突兀。
但问题在于,这些剧情里,徐平几乎没有参与,因为他在大梁,只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偶尔出现。
几天前作者把这个想法告诉了xx,xx并不赞同,也不支持作者这样写。xx不是作者的朋友,而是这本书的**
小说一旦离开主角视角,大部分读者会失去代入感,觉得这和徐平有什么关系?,进而失去阅读的耐心,数据也会跟着下滑。
xx给作者两个建议:要么是舍弃这些没有徐平的剧情,把大纲改得更聚焦于主角。要么就考虑提前完结,也不是必须要一本书写完十一卷。
这个问题让作者纠结了很久。
如果舍弃这些剧情,本文虽然也能继续写下去,能留住更多读者,但它会变成一个“不完整的故事”,作者自己心中过不了这关。
如果要保留这些剧情,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徐平会很少出现在章节内。读者可能会觉得无聊、会弃文,流量流失、数据崩溃几乎是必然的。
作者既不想辜负这个故事,也不想辜负一直在陪伴徐平的读者。毕竟读者是因为徐平才追更到现在的,要是长时间看不到他,肯定也会看不下去。
所以作者也在此征集意见。
一、按原定大纲写。
二、改写大纲,主笔继续集中在徐平处。
三、提前完结,或以新书重开视角。
…………………………………….
(废话了三千多字,今日停更一天!明日到家后恢复!请读者们多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