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孙巡狩,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朝廷上下都为此积极准备着,同时太子的次子降生,宫内添丁进口,自然是大喜事,朱载坖也从西苑返回养心殿,一来是庆贺皇孙降生,二来就是处理政务,太子毕竟还是要关心一下自己的次子,朱载坖也就当给太子放假了,重新回到文华殿处理日常政务。
这次朱载坖回到文华殿处理政务之后,朱载坖已经很明显的发现自己的力不从心了,之前能够自己一人处理的政务,现在都要处理到很晚,文华殿的灯每晚都要亮到很晚,尤其是天黑之后,尽管有叆叇加以辅助,但是朱载坖批阅奏疏还是大受影响,甚至很多时候都要文书房太监帮朱载坖读奏疏之后才能够加以批阅。尤其是一些官员,笔迹又很细,搞得朱载坖确实是很难受。
李皇后也因为此事多次跟朱载坖发脾气,要他早日回来休息,但是奏疏是必须处理的,朱载坖即位以来,一向的规矩就是奏疏不过夜,朱载坖此时正在伏案批阅奏疏,突然案头上堆积的奏疏被人拿走了,朱载坖头都不抬,还以为是太监或者是李皇后来了,说道:“奏疏就放在此事,朕批阅完了自会休息的。”
太子说道:“父皇,您要是再不回去,母后又要骂儿臣了。”
朱载坖这才抬起头来,是太子将这些奏疏抱到一边去处理了,朱载坖也不得不感叹道:“朕老矣!”
太子赶紧说道:“陛下何出此言,皇爷爷尚且批答奏疏四十五年啊。”
朱载坖笑着说道:“你皇爷爷是何等之君,朕岂能及?其后是你们父子了。”
有了太子的帮助,朱载坖很快就将这些奏疏处理完了,但是朱载坖还并不打算回去了,朱载坖问道:“太子,你觉得大明现在要做的是什么?”
太子处理政务也这么久了,自然是对于大明现在的情况有所了解的,朱载坖偏重于开疆拓土,保障大明的国土安全,同时发展海上贸易,增加出口,解决大明的财政问题,同时在国内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推动教育的普及等,但是朱翊釴和朱载坖的看法不同,朱翊釴认为,现在百姓的生计虽然比之之前要好一些了,但是仍旧是十分艰难的。
朱翊釴将东南等处府州主管常平的官员奏报取出来,近年以来,由于东南、广东等地外来人口增加,物价腾贵,对于百姓来说造成了极大的负担,民生艰难,粮食、食盐等基本物资的价格上涨,对于百姓的民生是有极大的影响的,同时朝廷近年用兵频繁,大量的轮输转运,尽管有海外和缅甸等地的粮食补充,但是也无法平抑粮食价格的上涨。
嘉靖年间,米一石不过四钱,即便是灾荒时节,也不过六钱上下,现在在苏松和广州等地,平常时节,米价都在七钱一石,一旦有灾荒发生的话,粮价就会更加高,对于百姓的生活影响更大,除了粮食的价格之外,还有就是食盐等的价格,也是开始上涨,盐商总是抱怨食盐亏本,运司和盐政衙门为了收取盐税,也支持提升盐价,朱翊釴认为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但是现在朝廷开支浩大,不仅仅是用兵,还有规模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的修建,工场、矿冶的修建,不仅仅是要朝廷持续不断的投入巨资,同时在其中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还要征用百姓的土地,在这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各种冲突。
朱翊釴小心的看了一眼朱载坖的脸,见朱载坖没有任何表示才继续说道:“父皇,儿臣非是反对父皇,父皇雄才大略,为万世计,乃是千秋之功也,然后小民生计,亦所当重,是否可以有两全之法,或暂缓其事,以待日后推动。”
朱载坖这才睁开眼睛,十分欣慰的说道:“太子能这么想,朕心甚慰!”对于朱翊釴的这个想法,朱载坖是极为高兴,这意味着朱翊釴能够关注到民生疾苦,这点是极好的,朱载坖这些年来,用兵频繁,同时国内的各种工程也确实开支浩大,虽然这些工程对于朝廷和大明的发展确实是有好处的,但是短期内的负担太重,也确实是一个问题,太子能够注意到并且主动向朱载坖提出来,这就是一个极好的事情。
朱载坖问道:“那太子以为,应该怎么办呢?”
朱翊釴也确实有了一些看法,朱翊釴认为,现在田赋在大明朝廷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不是那么高了,尤其是朝廷的现银收入中,田赋折色所占比例是很低的,所以对于一些粮价高涨的地方,予以蠲免赋税,增加本地的粮食供应,同时动支常平仓储粮,投放到市场上,打击粮价,保障普通百姓的生计。
第二就是对于食盐的价格,要继续予以抑制,继续增加盐引重量,压低食盐价格,同时组织官运官销,向市场投放廉价食盐,将食盐的价格压低到每斤十五文之下,同时每引盐增三十斤,使得盐商有基本的利润。
第三就是对于因为朝廷各种工程而被征地的百姓,要予以补贴和安置,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补偿,还有使得他们能够继续生活下去,有条件的地方,将官田补偿给百姓,并且予以蠲免赋税等事项,无法给予土地补偿的,也要按照价格加倍补偿百姓,保证百姓的生计,同时派遣御史巡视,保证朝廷的各项优抚措施能够落实到位。
除此之外,就是教育和科举的事情,朝廷尽管一直在推行普及教育,但是在北方还有西南等地的效果不佳,朝廷也要想办法增加这些地方学童的数量,降低百姓送子弟上学的负担,使得更多的百姓从朝廷推行的政策当中获利。
而科举主要的问题就是陡然增加考试范围,使得很多生员都难以接受,而且参考书目过于庞大,对于士子们的经济负担也是很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