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之所以一来就高调行事,用钱打开局面,这是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式,在没有来苏联之前,自己了解到的信息是片面的,但不管这个国家目前的现状如何,只要让周边的人知道你有钱,那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出现。
外面天寒地冻,和珅只是陪着索菲亚出去转了一圈,缓和了一下两人的关系,吃了一顿午饭之后便回到了酒店。
此时近两年的各类报纸都已经摆在了他的桌上,整张桌子已经被堆满。
现在还是中午,电视上的新闻很少,他只能以报纸来了解最近苏联的状态,以图从其中找到自己对有用的信息。
一个半小时后,和珅越看越是欣喜,因为报纸当中所显示的内容自由度很高,这让他眼前瞬间就是一亮。
这报纸中的内容一般人兴许看不太懂,更无法从中发现商机,但和珅作为前世的肱骨大臣,再加上这些年学到的现代知识,眼光本身就是放眼全国。
他能从报纸中点点滴滴的信息中清晰看到很多这个国家正面临的现状,也能感觉到这个国家的改革正冲击着苏联的体制根基,和社会各领域在呈现出矛盾交织的复杂图景,公民的生活与心理状态也充满了张力。
“哈哈哈哈哈哈!”和珅看着报纸越看是欣喜,甘南看着电视画面,里面的语言他也听不懂,听到笑声,他看向和珅。
“和总,是不是有什么眉目了?”
和珅笑着点了点头,“咱们误打误撞,要有好事发生了!”
甘南摇头,表示不懂,表情也是一脸的懵,这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就那样看着报纸一张张的被和总迅速翻过,很显然是在寻找对他有用的信息。
和珅收敛笑容,“这个国家执政者推行了一种公开性政策,允许媒体公开批评政府弊端,今天的报纸上很多版面都在揭露之前时期的镇压、官僚腐败等历史问题,内容很是直白,照这么发展下去,这个国家长期被压制的社会矛盾肯定会集中爆发。
尤其是这个政治多元化尝试论,允许非正式组织存在,反对声音可以合法化,在我看来,这就是自掘坟墓!”
甘南顺着和珅的思路努力思索,结果也没有想出个所以然来。
和珅看了一眼甘南,知道他没有听懂,说道,“甘南,以后没事多看看新闻报纸,你的能力不能只是在武力上体现,以后你要长期跟着我,很多事情你要了解我的意图,如此才能够在我没有办法给你传达意图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
回国以后,我让建国跟着我,这小子别看学历低,但脑子活,没事和他多聊聊。”
甘南有些尴尬,这术业有专攻,和总准备让自己学啥?此时也只能答道,“好的和总!”
和珅向甘南解释道,“这个国家上面的人这么搞法,就等同于为后面多派系埋下了极大的隐患,而正当政的官员肯定会极力抵制,真要是照这种形式发展下去,这个国家得乱,而且会非常的乱。
这些年,这个国家长期依赖重工业和军事投入,轻工业和农业会显得疲乏,这报纸上显示去年Gdp增长率降至2.3%,粮食产量连续三年低于预期,消费品供应明显严重不足。
今天逛街的时候你看到了吧,他们这每一个商店顾客凭票购买的日用品,货架上基本都是空置状态,索菲亚说这已经是一种常态,你知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甘南试探性的问了一句,“生意?”
和珅点头,“不错,是生意,是很大很大的一笔生意,咱们这一次是来对了。
这个国家在这个时候推行企业自主经营,但他们缺乏市场配套措施和官僚阻力,反而加剧了混乱,通胀压力已经在不断加剧,这就是机会。”
和珅一张张归拢着报纸,继续道,“这上面披露了一组数据,苏联外债1985年还是180亿米元,去年就到了500亿米元,外汇储备明显枯竭,经济主权也正在受损状态。
上午与索菲亚聊天的过程中,他的父母是工程师,原本我以为他们的生活质量应该会很好,但她们家现在还居住着一个两居室的房子。
如此一看,其他的一些百姓应该比索菲亚一家还要艰难,他们的生活质量应该和咱们华夏一样也是长期滞后于西方。
现在面临的不单单是住房短缺的问题、公共服务也极为低效、文化娱乐更是单一,单单是这一点上咱们华夏便已经赶上来了,甚至都已经有所超越。
你看看今天那些排队都买不上生活用品的百姓,不满情绪可是很高的。”
甘南回忆了一下之前的场景,原来那些百姓脸上的严肃和不忿,都是在讨论这些事情。
“和总,买不到东西,百姓抱怨这很正常,这和将来的大生意有什么关联吗?难不成您要把日用品做到这边来?国内的新鲜玩意儿不也很短缺吗?为什么不在国内做?如此岂不是舍近求远?”
和珅却是摇头,“这是两码事,国内的日用品其实并不短缺,只是从香江以及其他国家过去的一些新鲜东西比较稀罕而已,而这里,那是什么都缺!
这报纸上很多版面都在批评这个国家的官员,你可别小看这些报纸的力量,它们可都是炸弹,这只会让百姓对目前经济恶化和未来不确定性充满恐慌,不管是什么国家的人,只要对未来没有了希望,心里产生了恐慌,那就很容易被人蛊惑,从而让一个国家的局面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这些大篇幅的报道,上面人不可能看不到,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那就得削减军备,然后将资源转移至国内改革,但这种事情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若是这个国家的元首不做些应急策略减轻这种局面的发展效应,那是会迎来大地震的,当一个国家的百姓信念崩塌,再加上有人从中借助舆论拱火,如此发展下去,很难有人可以力挽狂澜。
看来要在这边好好的打一下基础,有钱送上门,岂有不收的道理?”
虽然和珅说的很细,但甘南依然似懂非懂。
和珅看了一眼甘南还迷茫中的眼神就知道他没有想明白,只能微微叹息,一个人的成长要拔苗助长根本不现实,还是得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