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伯等一众人从北城进入南城。
睢州南北的新旧两城相连,但中间的城门也予以保留了下来,只不过因其已经位于城内,所以这一段城墙并未包砖,城门也几乎成为了摆设,平时从不关闭。
不过,自打罗汝才等人进驻北面的旧城之后,新旧城相连的城门也被重新修缮,每酉时正都会将其关闭,以防贼兵过城滋扰生事。
对此,曹营的各位头领虽然意见很大,就是罗汝才本人也是如此,好在有吉珪从旁劝解,罗汝才虽然心里有些意见,但并未同袁枢撕破了面皮,且还能压制部下将领和士卒,恪守军纪,没有出现强买强卖等事情。
双方就这样各守一城,相安无事。
永宁伯一行人进入南面的新城后,立时就觉得热闹了起来,人流交织,多少有了些城市的繁华。
此刻,正是酉时初,前来新城这边采购各种物件的民众,纷纷从此返回北城,也有许多挑着担子的货郎,从旧城那边返回。
所有人都想要抢在城门关闭前返回自己所在的那一边!
来来往往的人群,完美诠释了那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古语。
进行新城,沿着南北向的大道前行不远,左手边不远处便是六忠祠,袁枢同永宁伯张诚并辔而行,向他介绍着六忠祠的由来。
…………
六忠祠,始建于唐朝至德二年,是为纪念唐朝安史之乱中殉国的张巡等忠烈而建,初名协忠庙,亦名双庙,专祀张巡、许远二人,并以其部将南霁云配享于庙内。
后陆续又增祀雷万春、贾贲于庙内,祠名随祀者人数变化更迭,改称五王庙,又称忠烈祠,至宋朝时又增祀姚闫于庙内,始改为六忠祠。
张巡,唐朝邓州南阳人,唐玄宗开元末年中进士第三名,初任太子通事舍人,后调任清河县令,因政绩显着,清正廉洁,更调真原县令。
天宝十四载冬,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叛乱,谯郡太守杨万石投降燕军,而真源县正是在谯郡的辖地内。
张巡非但拒不投降,更起兵对抗叛军,他先守雍丘城,由于数月来令狐潮、李庭望叛军对雍丘屡攻不下,遂构筑杞州城以断张巡的粮食补给,同时叛将杨朝宗率步、骑兵二万意图攻取宁陵,以断张巡后路。
于是,张巡主动放弃雍丘,率马三百匹、将士三千余人移师向东,再守宁陵城,始与睢阳太守许远、城父令姚訚等在宁陵合兵,扼守宁陵二月有余,终因城墙单薄,不得已率众转至睢阳城,与太守许远会合一处,共抗叛军。
正是在此期间,张巡因战功显赫,唐肃宗下敕书任命他为河南节度副使。
至德二载,叛将杨朝宗、尹子奇率兵十三万众围攻睢阳,许远自以才能不及张巡,推张巡为主帅,而自己管筹集军粮和战争物资。
由此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睢阳保卫战!
睢阳城是南北交通要塞,重要的军事咽喉之地,安史叛军原本企图一举踏平睢阳,进而夺取江淮富庶之地。
张巡任主帅后,首先清除了内部叛将田秀荣,而后更率军出城主动袭击叛军,将叛军打得大败而逃,并缴获了大批车马牛羊。
正是这次大捷,朝廷拜张巡为御史中丞,许远为待御史,姚訚为吏部郎中。
张巡受命于危难之时,与士兵同仇敌忾,同攻城的叛军进行了殊死拼杀,他用兵如神,屡战屡胜,破了敌军的鹅车攻城,又施巧计与敌军抢粮,后火烧敌军柴道,再用草人借箭十万,使敌军遭受重创。
可惜的是,张巡率众从正月二十五开始守城,至十月初九睢阳城破,那年还是闰八月,张巡率众坚守睢阳城长达十个月,大小数百战,屡战屡胜。
使得叛军由十三万增兵至十五万,便是如此,还被张巡消耗掉一万多人马,但苦无外援,睢阳城终因众寡悬殊、粮尽援绝而被叛军攻破。
睢阳城陷后,张巡与许远等人一起被叛军俘获,叛将尹子琦以刀胁迫张巡投降,张巡并不屈服,于是与姚门言、雷万春等三十六人一同遇害,终年四十九岁。
唐肃宗后来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并授其子官职。
睢阳保卫战名垂青史,悲壮卓绝!
正是由于张巡率部有力遏止了叛军南下,保住了大唐半壁江山和江淮丰厚的财源,为大唐王朝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物质保障,为平息安史叛乱,保护江淮黎民立下了不朽功勋。
睢阳城破三日后,大唐的援军终于到来,又七日便将睢阳城收复。
但张巡的尸体已经无法辨认出来,于是,唐肃宗亲下诏书,招魂而葬之,并建双庙祭祀张巡和许远,以张巡爱将南霁云配享于庙内。
此后的历朝历代先后追封张巡为忠烈侯,许远为忠义侯,南霁云为忠壮侯,雷万春为忠勇侯,贾贲为忠济侯,姚闫赐爵为上公。
大明天启四年时,在六忠祠内更立起《唐忠烈祠碑》一块。
张巡以万人之众,前后坚守三座孤城达两年之久,期间更歼灭叛军十余万人,为大唐保障江淮安全、平定安史之乱起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江浙一带百姓及港澳台同胞和侨胞非常尊崇张巡,仅在台湾就有张巡的崇拜者700多万人,张巡庙也达000多座。
睢州的六忠祠,则是这些张巡庙的祖庭。
而在新中国建立后,为满足海内外广大人士怀念、祭祀张巡的心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于1990年将忠烈祠从城内迁建在城南,规划包括广场区、建筑区和墓葬园林区三部分。
…………
永宁伯张诚等人一路前行,很快便来到了火神阁,此处是睢州南城东西南北两条主干大路的交汇处,也是城中的最高点。
从此处转向东又行不久,便可看到一处高大的石牌坊,为三间四柱五楼式建筑,上面书有“宫保尚书”四个大字。
袁尚书大石坊,又称袁氏双牌坊,乃是崇祯皇帝为表彰睢州兵部大司马袁可立,特下御旨敕建,实为一对,分别立在袁尚书府第大门外的左右两侧临街而建,东面曰“三世司马”,西面曰“宫保尚书”,皆距袁尚书府大门五十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