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沐心头一紧,警惕地接了起来。
“李书记,别来无恙。”
电话那头,传来了那个熟悉的、经过处理的电子音,阴冷而戏谑。
“听说,你的巨鲸游进了一个到处是暗礁的浅滩?感觉如何?这只是一个开始。好戏,还在后头。希望你能撑得住。”
李东沐没有做出任何回复,电话便被挂断,盲音在寂静的办公室里回荡。
李东沐放下手机,走到窗前,看着晋阳沉寂的夜色,眼中却燃起了更加顽强的火焰。他拿起红笔,在作战图最上方,重重地写下了四个字:
浴火重生。
他知道,通往新生的道路,注定布满荆棘。但他和晋阳,都已没有退路,尤其是那个来自未知号码的、充满恶意的电子音警告,像一根冰冷的针,时刻刺探着李东沐紧绷的神经。
他知道,对手的报复和阻挠,绝不会停留在口头威胁和产业链狙击上。
果然,第一波实质性的冲击,来自看似最不起眼,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环节-劳动力。
锂航时代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愁眉苦脸地向市人社局和项目对接专班沟通着。
“我们首批需要招聘五百名技术工人,要求中专或高中学历,具备基础机电知识,但是简历收了不少,真正符合要求的不到十分之一。而且,很多本地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跑网约车,或者等着接父辈煤矿的班,也不愿意进工厂,觉得不自由、没面子。”
与此同时,以周福海的“晋阳重工”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也开始抱怨“招工难”、“留人难”。一位小企业主在工信局组织的座谈会上大倒苦水:“以前是工人找活干,现在是活找工人。稍微有点技术的老师傅,都被外面高工资挖走了,留下的要么年纪大,要么技术不行,锂航时代一来,工资水平一抬,我们更招不到人了。”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瞬间凸显,一方面是高技术、高标准的企业招不到合格工人,另一方面是传统企业因劳动力流失和成本上升而步履维艰,大量的本地劳动力却因为技能错配和观念问题,处于“隐形失业”或低质量就业状态。
针对这些问题,李东沐也进行了多次调研和思考,并召开了专题会议。
“这是我们转型期必然要经历的阵痛,但阵痛不能变成长痛,必须立刻解决!”
“人社局作为牵头单位,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同时联合教育局、职业院校,启动万人持证培训计划,针对锂航时代和未来产业链的需求,开设免费的、短平快的技能培训班,结业合格的后直接推荐就业……”
然而,培训需要时间,远水难解近渴。锂航时代的项目进度不等人。筹建处的德方总监已经开始向林总抱怨,因为本地施工队伍无法满足其苛刻的环保和施工标准,导致基础工程进度严重滞后。
就在李东沐焦头烂额之际,一个更坏的消息从省里传来。
省委办公厅督查处通知近期有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质疑晋阳市在引进锂航时代项目中可能存在造成国有资产和税收流失的问题,要求省里进行审慎评估和监督。
这份提案虽然措辞委婉,但指向性明确,而且联名者中不乏一些在省内颇有影响力的经济界、学术界人士。
这显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人在背后精心组织和推动,试图从政策和法理层面,给晋阳套上新的枷锁。
“这是要捆住我们的手脚!”市长看到这份文件后,气得脸色发白。
“土地价格、税收政策都是经过严格测算和省里批准的,怎么就叫过度让渡了?这些人,根本不懂我们招商的艰难!”
李东沐相对冷静,他仔细翻阅着提案内容,眉头紧锁:“他们选择的攻击点很刁钻。不是直接否定项目,而是质疑程序的合规性和利益的平衡性,这在当前强调规范和发展的背景下,很容易引起上面的关注和疑虑。”
看来对手改变了策略,从明火执仗的争夺,转向了更隐蔽、更“合规”的掣肘。只是省内的这些所谓知名人士,真的是吃里爬外的“渣子”。
下午的省委常委会后,梁群山留下了李东沐。
“树欲静而风不止,现在有人拿着放大镜在挑你们的毛病。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做得滴水不漏,经得起任何审查。尤其是土地出让、环保评价、税收优惠这些敏感问题,一定要把程序走实,把依据摆足!”
李东沐点点头:“请省委放心,一定全力以赴。同时,也希望省委信任和支持……”
从省委返回后,李东沐就开足马力,全力应对内部劳动力矛盾和外部政策质疑……
几轮座谈结束,李东沐的神情已经变得憔悴不堪。
而就在这时,那个神秘的电话再次打来。
“李书记,看来你的麻烦不少啊。”
“工人招不到,项目推不动,上面还有人盯着。这头巨鲸,是不是快要把你的小池塘撑破了?”
李东沐强压着怒火,冷冷道:“藏头露尾的鼠辈,有本事就站出来。”
“呵呵,别急嘛,我只是想提醒你,有些困难,是人力无法改变的。比如……资源禀赋。你以为靠一点绿电和空头承诺,就能留住核心产业链?太天真了。很快,你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是晋阳永远给不了的。”
电话再次被挂断。
李东沐握着手机眉头紧锁:“资源禀赋?”
“除了绿电,晋阳还有什么独特的资源?或者说,对手又在哪个我们忽略的环节,准备了新的杀招?
为了保险起见,李东沐安排市公安局做好监测和预防工作。
“继续加大对周边省市,特别是平川、金州近期动向的监控,重点留意他们在人才、技术、以及某些特定矿产资源方面的动作。”
顾不得焦虑和疲惫,李东沐又开始了职业院校的实地调研。
只是调研结束后,李东沐的心情更加沉重。职业院校的硬件设施陈旧,师资力量薄弱,培训课程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严重。
他前几天刚提出的万人持证培训,实施起来也是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