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你还想和中科院合作,中科院愿不愿意跟你们厂合作,还是另一回事~!”
哪怕红星厂研制了64式格栅装甲,研制出65式防弹背心,眼看66式车载火炮也即将定型生产,但跟国家最顶尖的科研院所相比。
红星厂,还远远不够格,这不是级别上的问题,而是顶尖科研院所,和军工厂,担负的任务,本质就并不相同。
邵主任不是在打击李峰,而是实话实说罢了,人家根本看不上眼这种低级项目,哪怕李峰那么看重晶体管,但国家的大方向,不是他一个人,就能改变的。
“未来战场,出现核冲突的局面有多大,不瞒在座诸位,我曾经在前几年,提供过局部地区可能发生冲突的提前预警~!”
“那时候,可能没有任何人相信我,因为,我只是一位从西南军区,退伍回来的一位普普通通的驾驶员罢了~!”
“但有一个人信了,调查部京城站某一位,相信了我的判断,仅仅因为,我是从那边回来的,他们抽调人员,搜集对手的情报,于战前,把相关信息及时汇报给了上级,那一次,揍的非常漂亮,我因此获得过一等功~!”
虽然,自己只是个上校军衔,虽然自己只是个厂长,面对这些各部门的大佬,但李峰已经做好了,赌上自身的一切,来撬动晶体管,集成电路的科技之路。
面对普通人,他会回避这个一等功的具体来历,但面对他们,李峰敢于自信的把自己的战略判断能力,给显露出来,不亮亮招牌,真以为自己稚嫩。
“李峰同志,你是在炫耀自己的资历么,能在这间会议室里的,什么场面没有见过,军功章,我抽屉里也有一堆~!”
“我不是在炫耀,我只是在讲述事实,我当下还可以再做出一次判断,当双方都持有原子武器,都具有原子武器反击能力,那么,双方都会在冲突发生时,清醒下来,核冲突,至少在往后30年,并不会上演,你们可以信,也可以不信~!”
“我们不是小日子,国土狭长,我们有广阔的国土,也就意味着广阔的战略纵深,工业基础已经具备,人口八万万人,占据世界百分之二十的人口总量,可能会面对核欺诈,但是,不可能面对核战争,所以,继续在电子管上,进行深入研究,是否有这个必要,诸位首长可以好好考虑~!”
李峰背过教鞭,神色莫名的看向了邱主任,战略核潜艇到底有没有上马,一旦上马,哪怕到时候只是试射一枚,世界的格局,就会变得,更加精彩。
“你对电子管技术,就这么不看好?”
另一位首长,停下了手中的笔,歪着头打量着李峰,说来说去,把战略判断能力都摆上台面,直接目的,不还是因为对于电子管技术的不看好,想要把它的最后一点优势,化为乌有。
“电子管技术,目前以上弊端,还有个是最严重的,它无法小型化啊,首长,我卡车的内部冗余就那么大,要装上炮,炮弹,人员乘员舱,发动机,电池,我这些都可以装上去,电子管设备,比如用于计算的计算机,我可以说,永远塞不进车载火炮中,也就无法做到,第三代智能化操控。”
李峰摊了摊手,表情一脸无奈,他的目的确实很简单,显示出自己的战略判断能力,为晶体管摇旗呐喊,一旦武器装备这一块,普遍采用了晶体管作为发展路线,那么对于电子管的投入,相应就会减少。
“其实我们可以套用公式,不光是车载火炮,乃至坦克,战机,甚至是战舰,都将会从第一代机械化操控,到第二代电气化操控,一直到第三代智能化的演变,这些装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利用有限的空间,进行整体布局,电子管能做到么,但晶体管和电路板的组合,可以做到~!”
提到这里,首长们有的已经开始动容,有些开始皱起了眉头,他们一开始都盯着车载火炮在这里掰扯,没想到,这种发展方式,是适配其他武器装备的,一语惊醒梦中人。
目前来看,国内的武器装备,确实隐隐有向第二代电气化发展的趋势,不够明显,因为,还有部分装备依然是仿造老大哥的,但去过苏联那边,就能了解人家已经进入了第二代电气化操作。
如果,未来真的像李峰所说,第三代进入到智能化,岂不是意味着,老大哥的科技路线已经出现了问题,按照电子管发展下去,就进入不到智能化的演变。
李峰这番话,对于他们来说,不亚于丁伟在军事学院的论文答辩上,‘大放厥词’的场景,只是目前双方的态度,已经不如当年,才显得,看起来没有那么的离经叛道。
“你还知道计算机?”
“怎么会不知道,首长,技术员可推崇了,人的反应速度,终究没有机器来的快,不论是手摇计算机,还是电子管计算机,或者晶体管计算机,现阶段的战争,还是靠人,但下个阶段,就是靠武器代差了,再下个阶段,敌人甚至还没有见到,可能己方的重要港口仓库等设施,就已经被摧毁~!”
“这可比原子武器,来的震慑性要大多了,打掉的不是人口,而是反抗战争的潜力,无声无息间把你的武装给解除,等投送地面部队的时候,已经毫无招架之力,这就是科技进步带来的战争改变,就像我前面说的,牵引火炮,还在挖驻锄呢,车载火炮发射的炮弹,已经打过来了~!”
“我们目前的车载火炮,面对智能化的车载火炮,这边步话机还在接受指令,射击参数还没报给瞄准手,方向舵还没摇起来呢,对方摁一摁,再摁下一个确认键,打完收工~!”
“战斗机也是的,往后还会用机枪,在近距离搏斗么,那是二战时候的事儿了,视距之外,导弹发射,完成摧毁,这些计算能力,是光凭人可以完成的么,完不成,得借助前沿的科技,分秒间,完成了摧毁,武器装备的损毁比,能达到几十到几百比一~!”
在座诸位的首长,听完李峰的发言,脑海中尝试模拟出那种战争场面,都忍不禁咽了口唾沫,此时再看向李峰时,目光已经十分锐利,此子恐怖如斯,断……
“首长同志们,我是自己人,我是爱国的,你们不要用这样的眼光来看我呐~!”
李峰对于这些目光,也是发自心底的有些发怵,舔了舔嘴唇,他说的是实话呐,二代机和三代机的差别,可不是数量就能弥补上的。
“我们目前的工业基础已经具备,但基础打的再多,再好,那是基础,基础总归是要向上发力的,电子管和晶体管,是未来的两个主要方向,一但选错,可以回头,但重新拾捡起来,等于又得重新开始,这种时间上损失,对于我们这种本就落后于人,又奋起直追的国家来说,才是最大的损失~!”
邵主任此时都忍不住陷入到了思考中,他也没想到,今天的李峰,会玩的这么大,本身只是一个关于车载火炮的是否规模化生产的会议。
但从李峰口中,延伸出去的内容,却比车载火炮,要来的重要的太多,正因为他听懂了李峰话中的意思,才越发如此感觉。
现在,基础在向上发展的环节中,确实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即将迈出去的一步,极有可能,是错误的。
这就未免让他这个国防工业办公室的主任,有些后怕,也有些害怕,电子管和晶体管,原来并不是随便二选一,而是选中了一个后,资源倾斜,另一个就会面对可能被放弃的境地。
一旦放弃,当发现这条路,走错了,可能真如李峰所说,又得重头再来。
“首长同志们,说到头来,我们服务的是部队,提高官兵的战斗力,那科技的发展,也离不开产品的落地,不论是电子管还是晶体管,谁能完成率先缩小化,能为我们部队装备服务,那我们部队就用哪个?”
“不能因为,电子管受核战争电磁干扰的影响较小,咱们就全盘投入,它如果无法缩小到正常体积,我指的是装配到卡车,坦克,战机中,那它就注定无法承担下一阶段历史的使命~!”
“那就有了最简单的衡量标准,谁体积小,谁能规模化普及列装,那我们只能用哪一个~!”
看起来是选择题,其实是必选题,电子管如果能缩小,小八一电台也不会采用晶体管和电路板,貌似李峰没有给出答案,实则已经给出了答案。
只需要首长和领导们自行去求证,自然容易获取那唯一的答案。
他们的日常工作,都是围绕着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李峰描绘出的未来战争场景,仿佛近在眼前,谁也不愿意承担装备一旦落后的责任,哪怕只是可能。
只要部队方面先行醒悟过来,自然会推动地方,晶体管的秤盘上,就会多出一块砝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