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黄使臣心里很清楚,这帮人根本就是大宋的正规军,但对方居然不按规矩出牌 —— 他说他们是雇佣军,他们还真就无所顾忌,要扒光他的衣服、绑在石狮子上抽他鞭子,这让他如何承受?
当下他惊恐万状地说道:“这位将军请息怒!你们不能这样做!我是大宋的使臣,你们如此羞辱我,就是在羞辱大宋!如果你们真的是大宋的军队,就不该打大宋的脸!”
岳统领说道:“就凭你这个吃里扒外的东西,也配称代表大宋的脸面?真是让人笑掉大牙!把他拖出去!”
黄使臣很快便被拖到了院门外。
此时羽林卫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整个宅院,后面是辽朝正规军的士兵们,他们正手持兵刃,密切监视着宅院里的一举一动。
看到宅院里出来几个 “雇佣军”,拖出来的正是刚才被扔进去的大宋使臣,士兵们不由得十分诧异。
紧接着,他们便看见这位大宋使臣在大喊大叫中被扒光了衣裤,绑在了门口的石狮子上。
一个士兵手持长长的马鞭,狠狠地抽在他的身上,打得他惨叫连连,样子狼狈至极。
一时间,围观的士兵们哄堂大笑,这件事很快便禀报给了长公主和宰相。
长公主又惊又怒,因为黄使臣是她派人送进去的,打黄使臣的脸,就等同于打她的脸,他们怎么敢如此放肆?这帮人做事真是完全无所顾忌。
而宰相则忍不住面红耳赤,他当然知道这件事之所以闹到如今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这位黄使臣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只是对方是大宋的官员,他不好直接动手,否则他早就下令把对方拿下处决了。
现在这家伙被大宋军队抓了,还被扒光衣服绑在街上抽鞭子,正合他的心意。
不过从这一点上,他也可以肯定,里面的人毫无疑问就是大宋的军队,那位提刑官也肯定是真正的大宋官员 —— 否则他们完全没有必要用这样羞辱的方式惩处黄使臣。
因为他们也知道黄使臣是整件事的始作俑者,所以才对他下此狠手。
由这件事也可以基本确认,黄使臣在大宋的官运已经走到头了,大宋明显已经抛弃了他。
而且这些军官的做法应该不是发泄私愤,而是得到了上级的批准,所以才敢如此肆无忌惮地对一个大宋使臣下这样的狠手进行羞辱。
长公主对宰相说道:“这些人太过分了,如此猖狂!宰相大人,难道你还不下令发动进攻吗?他们都已经如此欺辱我们了!”
宰相笑了笑说道:“他们欺辱的是大宋的使臣,又不是我们大辽朝的人,我们何必在乎?那不过是他们大宋的内部纷争,我们没必要插手。”
长公主怒不可遏,说道:“既然宰相推三阻四,那我们羽林卫可要先发动进攻了!我们已经初步探测到,宅院里最多只有两千人马,我们这一万人一定能把他们消灭掉。
埋伏在城里的其他敌军就交给你们了,因为他们会从后面向你们发动进攻,而我们在最里面,反而会是最安全的。
怎么样,宰相大人?是不是有一种算计落空的感觉?”
长公主已经打好了算盘:他们在最里面,发动进攻后,对付的只是宅院里的两千士兵。
而从上一次的战争经过来看,宋军的主力一万三千人是从外围后方向他们发动进攻的。
现在他们外面面对的是兵马都元帅萧斡里剌率领的五万辽军,而不是他们羽林卫。
有这五万辽军做挡箭牌,他们就不用担心直接面对雇佣军主力,可以放心地歼灭宅院里的两千 “雇佣军”,而把最难啃的骨头甩给宰相。
这对宰相而言无疑是个死局,他将避无可避。
所以在她得意的大笑声中,宰相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
不过宰相接下来的话,却让长公主的笑声戛然而止,只听宰相说道:“如果你执意要发动进攻,那么在雇佣军主力发起围剿的时候,我们将会撤离战场,让开道路。
雇佣军主力不会进攻我们,只会向你们发动进攻 —— 因为是你们主动攻打宅院,这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你可要想好了,是不是真的要这么做?”
“你怎么敢?简直无耻!你还算是辽朝的兵马都元帅吗?怎么能把敌人放进来进攻羽林卫?你想犯上作乱吗?”
“这都是长公主你逼的。如果你肯跟我们好好商量,大家也不是找不到妥善化解这场争端的方案,但你想用这件事来算计我们,那就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长公主指着宰相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最终说道:“那你到底想怎么办?”
“我说了,继续围困,等待对方主动提出谈判,这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办法。”
“那要围困到什么时候?”
“应该不会太久。宅院里的粮食,两千多人很快就会耗尽,他们肯定不会想到会爆发这样一场战争,所以事先不会囤积大量粮草。
据我所知,这里只是江南运输公司大掌柜买下的一处私宅,之前一直空着,是给主家来人时暂住的。
既然如此,里面就不可能囤积大量粮草。即便有两千人进驻,他们也不会特意去囤积大量粮草 —— 因为他们并不打算向我大辽开战,否则也不会只带这么点人,更不会拖延这么久。”
长公主哼了一声,说道:“但愿你说的是对的,否则这个后果你承受不起。”
宰相笑了笑,并没有接话。
接下来的几天里,六万军队继续围困着宅院,宅院里的人没有主动出击,也没有任何其他动作。
……
辽朝京城的一处隐蔽宅院里,赵桓正坐在那里批阅奏折。
岳云快步走了进来,恭声说道:“陛下,接到消息,基马克汗国军队已经在边境集结完毕,估计这两天就会发动进攻。”
赵桓放下奏折,嘴角浮现出一抹笑意。
他到辽朝来,当然不仅是为了解决辽朝皇位传承问题,还为了介入辽朝与北方邻国基马克汗国之间的这场大战。
这可是中亚历史上一场神秘的战争,史料记载寥寥无几,而且每一个字都充满了诡异。
这主要是因为辽朝,尤其是基马克汗国,主体都是游牧民族,他们对历史记载的兴趣都不浓厚,所以两国的史料少之又少。
赵桓也只是从后世的考古成果、各类文献以及当时的墓志铭等实物中才得以了解这一时期的相关情况,他对基马克汗国充满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