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下蜀航天基地。
从月球回来的徐川在落地后就被医护人员团团围住了。
虽然说如今从地球去月球就像是出国旅游一样简单,过去几年的时间中成千上万人前往月球工作或者旅游后都没有出现什么严重的身体免疫问题。
也不用像以前的航天员一样,上一次太空登一次月需要在疗养院中休息至少两三个月的时间。
但毕竟是去了一趟月球,落地后一次全面的体检对于徐川来说肯定是少不了的。
.....
在花费了小半天的时间做了个详细的体检后,徐川来到了常华祥院士的办公室中。
敲了敲半掩着的门,正坐在办公桌后面看报的常老院士抬起头,看到是他后笑着站了起来,招呼着开了个玩笑问道。
“回来了?月球上好玩吗?”
徐川笑着道:“一种独特有别于地球的体验,确实值得去一趟。”
不得不说,对于他来说,无论是月球上的风景,还是面向广阔的宇宙和荒凉的月球所带来一些思考,都远超行程所带来的风险。
听到这个回答,常老院士笑呵呵的说道:“年轻就是好了,有精力折腾。”
闻言,徐川笑着开口道:“现在的航天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常老如果想去看看的话,完全可以专门安排一趟行程。”
不得不说,以空天发动机作为航天引擎的新型航天飞机在载人航天方面的优势要远超出传统的化学燃料运载火箭。
传统的火箭发射方式需要在短时间内将航天器的速度推到一个极大的数值上,才能突破大气层和重力井的限制。过高的加速度对于宇航员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这也是限制航天发展的核心原因之一。
但新型航天飞机却不同。
它可以在大气层中通过两三个G的加速度慢悠悠的将航天器加速到足够突破大气层和重力井的速度。
这就意味着它对宇航员的身体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就算是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只要能够适应低重力或无重力的环境,也能够前往太空或更遥远的月球。
茶几对面,常华祥一边泡茶一边笑着摇摇头,道:“老了,如果还能年轻个十岁,我肯定会去一趟。”
“至于现在,心有余而力不足,叹奈何啊。”
.....
闲聊了一会后,徐川端起茶几上的瓷杯润了润嗓子,将话题带入了正轨,开口问道。
“对了,说起来,关于的磁重联爆发式电磁推进引擎的研究,情况怎么样了?”
磁重联爆发式电磁推进技术,一种借助将磁能转化为粒子的动能、热能和辐射能机制,将电能转化成磁能再转化成其他的能量继而快速能量释放的一项技术。
它通过磁能的高速释放来加速等离子体,理论上能获得远超现有电推进技术的性能。
在太空中,从理论上来说它甚至能将航天器推进到十分之一光速左右。
早在15年还在南大上学的时候,徐川就曾在研究参宿四的过程中探索过这类在恒星上极为常见的天文物理学现象。
不过当时的他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深入研究这种天文物理学现象背后的机理,直到24年的时候,才算是完成了《电子磁流体中的磁重联·磁纽缠稳定性理论》论文,解释了磁重联机制背后的机理。
而由此衍生出来的磁重联爆发式电磁推进引擎,便是他定下来的下一代航天引擎。
这项研究,徐川交给了下属航天基地和星海研究院·航天研究所共同进行,只是几年来一直都没太大的进展。
直到前几天他在月球视察月面生物圈工程的时候,才收到了常老院士发给他的邮件信息,说是磁重联爆发式电磁推进引擎有了不小的突破。
沙发上,常华祥院士放下手中的瓷杯,起身走到办公桌后,从抽屉中取出了一份文件报告后,递了过来的同时开口道。
“借助你之前送过来的《电子磁流体中的磁重联·磁纽缠稳定性理论》论文,研究团队在磁重联爆发式电磁推进引擎的推进上分成了两条不同的路线。”
“分别是变磁·等离子体团推进器和磁力线重接·脉冲式电磁推进器。”
“这次有了突破的是第二种,磁力线重接·脉冲式电磁推进器实验室的研究员牧伟晔通过室温超导材料制造了一种磁储能容器,然后利用火花隙开关来进行控制。”
“当磁储能容器中存储的电流强度足够击穿火花隙带的时候,这种磁储能容器能够以极高的功率快速释放,进而将能量释放到特定电枢线圈中,产生一个急剧变化的强磁场,进而对电枢产生单次爆发性加速。”
“......”
办公室中,常华祥院士有条不紊的解释着。
沙发对面,徐川一边听着汇报,一边翻阅着手中的文件报告和里面的实验数据。
事实上,变磁·等离子体团推进技术和磁力线重接·脉冲式电磁推进器技术是从他的论文中衍生出来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磁重联推进技术。
后者就不用多提了,通过脉冲式磁场,使磁力线“断开”并“重新连接”,对电枢产生单次爆发性加速,可以推进引擎和飞船以‘脉冲’性的方式加速前进。
而前者则是通过构建一种具有磁螺旋度的磁场,然后当等离子体注入环形通道时,使用静态电场和磁场,利用电流片不稳定性通过磁重联自发地和连续地创建等离子体团,继而通过喷口喷出产生连续不断的推力。
理论上来说,磁螺旋度磁场的强度越大,其推力也越大。
不过磁重联本身就是一种高度非线性的、不稳定的磁流体动力学和等离子体物理过程。
就如同太阳耀斑、伽马射线暴等剧烈天文现象,其背后都有磁重联在驱动高能电子。
但即便是太阳,也无法稳定有效的长时间产出太阳耀斑、伽马射线暴。
这些剧烈的天文现象,尽管在恒星上能持续几十分钟乃至更长的时间。
但从理论上来说,它们依旧是瞬间爆发的。
而如何稳定有效的通过磁螺旋度磁场制造出磁重联现象,这显然比脉冲式式磁重联机制更难。
尤其是使用扩展的磁流体动力学模型在全局环形几何中模拟生成的低温等离子体,其难度在磁学领域中简直爆表了。
因为系统大小的等离子体团是从重联位点流出的 Alfvenic,它的推力与磁场强度的平方成正比,并且不理想地取决于等离子体的离子种类的质量。
.....
沙发上,当徐川看到这位叫做牧伟晔的研究员的研究思路时,就连他都眼前一亮,脸上露出了一抹赞许的神色。
“.....利用磁储能容器和火花隙开关来通过电流与磁场强度的方式来产生急剧变化的强磁场,进而对电枢产生单次爆发性加速。”
“这条研究思路,确实很不错,说不定真有机会实现磁重联爆发式电磁推进引擎。”
脸上露出了一抹赞许的笑容,徐川抬起头,看向了对面的常华祥院士,笑着开口道:“这位牧伟晔研究员现在在基地这边吗?”
听到这个问题,常老先生点了点头,道:“嗯,在的。”
想了想,他接着说道:“这会他应该正在实验室那边对前些天自己造出来的磁力线重接·脉冲式电磁推进器进行测试,要喊他过来一趟吗?”
听到这话,徐川捏着手中的报告站了起来,笑着道:“喊他过来就不用了,我们过去一趟吧。”
“正好看看他研究的磁力线重接·脉冲式电磁推进器。”
不得不说,这种脉冲式爆发的磁重联机制比他自己原本预想‘感应式磁场’变化来加速等离子体的确要更加的优秀。
作为磁领域最顶尖的那一片学者,研究出可控核聚变技术与空天发动机的徐川自然一眼就看出了这位牧研究员的思路。
简单的来说,你可以将这种磁力线重接·脉冲式电磁推进器理解为一个蓄水型水电站。
磁储能容器就是水库,而火花隙开关就是水坝。
当水库(磁储能容器)中的水(电磁能)多到能溢出水坝的时候,那么便能够带动发电设备发电。
当然,它和‘温柔’的水电站可以持续发电并非完全相同。
在磁力线重接·脉冲式电磁推进器运作的时候,它更像是水库中已然蓄满了的水直接冲垮了水坝,如同汹涌的洪水一般,直接全部冲到发电设备上,带动发电设备以一种超快的速度运转,进而产生大量的电力。
这种制造脉冲式磁场的方式,其稳定性和脉冲磁场上取决于火花隙带开关的强度。
一方面,它要求火花隙带需要保持足够的强度,能尽可能的让磁储能容器积蓄更庞大的磁场和电能。
只有磁储能容器积蓄更庞大的磁场和电能,才能够在爆发的那一瞬间产生更强的脉冲推进能力。
而另一方面,它同时还要求火花隙带是可控和可持续性的。
毕竟你不能在泄洪(释放磁储能容器积蓄的能量)后,火花隙带直接就坏掉了,再也没法拦截能量。
这样的话它就成了一次性的设备,根本无法使用。
毫无疑问,火花隙带的稳定性和强度,直接关系到这种磁力线重接·脉冲式电磁推进器的稳定性与推力。
......
沿着基地的走廊,徐川和常华祥来到了下蜀航天基地的西北区域。
在靠近长江河岸的一侧,坐落着一座大型研究所。
和航天基地本身的性质一样,这里的主要研究工作基本都和航天有关系。
比如微重力生理效应、太空生殖与繁衍、辐射防护、心理健康这种太空生存与身体健康这种基础领域。
比如移民封闭生态系统、建筑与居住技术、原位资源利用这种生存环境构建的复杂领域。
以及人工重力、电推进引擎、移民飞船等各种先进的航天技术等等。
而磁力线重接·脉冲式电磁推进器便是电磁推进器实验室下管辖的一个研究项目。
当两人一路来到实验室的时候,这位叫做牧伟晔的研究员这会正蹲在电脑前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图皱着眉头思索着什么,以至于敲门声都没有听到。
实验室中,徐川并没有先出声打扰对方,脚步轻移走了过去,站在了对方的身后看向电脑屏幕。
屏幕上显示的是一张数据曲线图,看指标上的单位和标识应该是电流片储能密度和电驱脉冲能级强度这些信息。
“是不是磁力线重接·脉冲式电磁推进器在脉冲性推进的时候,会出现非线性的、不稳定的磁流体动力性行为?”
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曲线图和实验数据看了一会后,徐川轻声开口说了一句。
坐在电脑前,一直在蹙眉思索的牧伟晔研究员下意识的点了点头,旋即才反应过来,猛的回头。
“你是谁....徐院士?!”
质问声很快就变成了惊诧,随后是激动,兴奋,乃至崇拜。
毕竟对于眼前这位大名鼎鼎的学者,相信任何一位国人都不会陌生。
快速的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牧伟晔满脸激动和崇拜的伸出了双手:“徐院士,真没想到您会亲自过来。”
回应了这位研究员的热情,徐川用力回握着他的右手晃了晃,脸上带着笑容开口说道。
“听说你主导负责的磁力线重接·脉冲式电磁推进器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我已经看过相关的实验数据和资料了。”
“这是项很出色的电磁推进技术,说不定未来的航天远航都得依赖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