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杨常来那套侃侃而谈的说辞,符明心底涌起一阵难以抑制的反感。
当然,以他如今所处的层次和地位,已经不会轻易地出言打击别人,那样反而失了风度?他只是默默紧锁眉头,让原本就紧蹙的眉头,愈发阴沉,仿佛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
不过,不悦在符明眉宇间一闪而过后,他说话时,语气中还是带着几分揶揄:“老杨啊,你说得倒是头头是道,分析得也透彻入微!可这事儿,真就这么简单?按说,这既不用上天去揽明月,也不要到五洋去捉老鳖,怎么人家浙阳人就能把事儿做得这般漂亮?咱们西江人难道就真做不好,就不能做得漂漂亮亮,让我脸上有光?”
杨常来被符明这感慨一激,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方才心直口快,话说得有些过头了。过度夸大浙阳的长处,无形之中,衬得自己这边的人能力有问题?
想到这儿,他的脸“唰”一下红了,后面说话的声音,也不自觉地低了几分,带着几分懊恼与羞愧:“这方面,确实……我们西江很多地方,还是做得远远不够好!”
与西江省领导怀有相似复杂心态的,还有湘南省、苏大省、安肥省的领导们。当下,这几个省份皆深陷旱灾的泥沼,各类矛盾,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社会秩序在旱灾的猛烈冲击下隐隐波动,各方诉求相互交织、碰撞,政府就像被卷入了一场风暴中心,领导们是忙得焦头烂额,应对着各种棘手难题,哪还有多余的精力和心思去着力宣传城市形象?
此时,当这几个省的领导在新闻中看到浙阳在这“水深火热”的大环境里,竟仍不遗余力地推进城市形象建设、大张旗鼓地开展乡村旅游宣传活动时,心中的讶异如同惊涛骇浪般翻涌。
羡慕、妒忌、恨,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在他们心底疯狂滋长。
当然,不只是这几个浙阳的“邻居”省份领导知晓了此事,就连天际城扶贫中心、乃至中枢的领导,也都听闻了浙阳喜获丰收、在旱灾困境中仍积极推进城市形象建设与旅游宣传的消息。
这消息,伴着几家央媒的广为传播,如同一股强劲的旋风,在各级领导层中席卷开来,引发广泛的关注与热烈的讨论。
……
天际城,扶贫中心。
主任陈光前正端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埋头处理着堆积如山的文件。
这时,副主任赵晓脚步匆匆地走进来,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主任,您看了今天的报纸没有?”
陈光前头也不抬,随口应道:“还没有。”
赵晓连忙说道:“今天几家报纸的头版头条,或者次头条,都是浙阳的新闻!”
“哦?”陈光前这才微微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好奇。
“您看看这几份报纸。”赵晓一边说着,一边将手头的几份报纸铺展开来,然后指着农民日报头版头条,语气中满是惊叹:“您看,这浙阳,可真是了不起啊!在今年旱灾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他们不仅粮食产量没受太大影响,而且还丰收了!最重要的,还借着搞了个丰收节,将城市推广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旅游宣传也是大张旗鼓!这新闻上面说,这个长阳市,当地的旅游收入都增长不少,在网上要订酒店,都得提前好几天呢!”
“是吗?”陈光前原本平静的脸上,瞬间浮现出大为惊讶的神情,那惊讶如同平静湖面投入的一颗石子,泛起层层涟漪。
他微微坐直身子,原本放松靠在椅背上的身体前倾,在细细扫了一眼标题后,喃喃自语道:“啊,这浙阳,确实不错啊!在如此艰难的旱灾环境下,能做到保障粮食生产已经实属不易,还能兼顾城市形象与旅游发展,真是不容易!”
当然,在说这话时,他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四月份时的场景,那时浙阳省还写过一份报告,来天际城这边申请抗旱资金。
当时他看到那报告上面的图片,心里还暗自担忧:“坏了坏了,今年浙阳这农作物,怕是凶多吉少了。”没想到如今竟有这样的反转,真是令人意想不到。
“我也是这么觉得!”赵晓脸带笑意,附和着答话。
陈光前沉思片刻,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期待,郑重吩咐道:“得了!近期,你安排一下,最好组织个调研小组,去浙阳实地考察学习。一定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具体做法、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看看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还有,你注意收集一下他们丰收节的成果,看看筹办这样一场节庆,到底回报如何?回来后,你们写份方案放这,以后别的地方遇上同样的问题,也好好借鉴借鉴!”
……
几乎就在陈光前看这报的同时,在那幽深神秘的中枢中心。
大清早。
领导从仿古的建筑群后边缓缓走进办公室。
在他的办公室进门口,整齐地摆着一排报架。
作为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他明知道电子阅读早就成了年轻人的最爱,便捷又时尚。但是,他依然坚守着阅读传统纸媒的习惯,那一张张散发着墨香的报纸,仿佛承载着岁月的沉淀和时代的脉搏。
他信手拿起当天的日报,见上面头条,是一条关于自己和外宾谈话的新闻,这让他的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欣慰。
然而,当他的目光扫到侧面时,一条新闻瞬间吸引了他的注意——“第十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在浙阳长阳举办”。
在这新闻的上面,还配了一张图片。
图片中,是沃野千顷的金黄稻浪。
那金黄的色彩,铺展一片金色的海洋,很有冲击力。
“农民丰收节?在浙阳长阳举办?”
这几个关键词,如同重锤一般,在此时此刻,不由自主地在他的脑海里跳出来,反复回响。
虽然日理万机,但领导的记忆力却十分惊人。
他清楚地记得,也就在四五月份的时候,国办的蒋文山还苦着脸,站在他面前汇报:“领导,这华东五省,现在已经二十多天没有下雨了!而且天气预报在未来一个月内,还是未有有效降雨!恐怕,这几省今年的粮食,就要减产了!”
当时,领导听后,心中万分心疼,国计民生,粮食是国家的根本,粮食减产,关乎着千家万户的生计。
当即,他记得很清楚,在沉默一阵子后,他立马就指示蒋文山道:“发生这天灾,也没办法啊!但是……各级政府、部门,还是要做好抗旱工作!……你这边,也协调一下,争取早点将中央的抗旱资金拔下去!!”
可如今,这浙阳长阳,不仅举办了丰收节,粮食还丰收了,还将乡村旅游搞得有声有色?这巨大的反差,如同晴天霹雳一般,让他心中既惊讶又好奇。
惊讶的是,浙阳竟能在如此困境中逆袭,好奇的是,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领导轻轻放下报纸,陷入了沉思。
他的眼神深邃而悠远,仿佛穿越了时空,在思索着这背后的奥秘。
片刻后,他按下桌上的呼叫按钮,秘书很快便出现在门口。
“请帮我把国办的蒋文山给叫来。”
“好的,我这就去叫他。”秘书点头应下,迅速去安排。
不一会儿,蒋文山匆匆赶到领导的办公室。
领导拿起报纸,指着上面的新闻,脸带微怒道:“文山,你看看这条新闻?”
蒋文山接过报纸,认真阅读起来。
领导则在旁边道:“我记得四五月份的时候,你还跟我说华东五省旱灾严重,粮食可能要减产,可现在,浙阳不仅粮食丰收,乡村旅游也搞得红红火火,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蒋文山接过报纸,仔细看了一遍,脸上露出惭愧的神情。
他的脸微微泛红,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尴尬和自责,心中暗暗责备自己当时判断失误:“领导,当时的情况确实严峻,可是……我也没想到浙阳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领导皱着眉头,目光如炬般盯着蒋文山,语气中带着一丝质疑:“这成绩是真实的吗?还是浙阳这帮人好高骛远?是吹出来的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