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白龙马沿着崎岖的山路奔行,略有些杂乱的蹄声,在狼林山上空回荡。

郑言庆的心情,此时此刻就如同这蹄声一样,显得有些杂乱。他脑袋有些发懵,始终想不明白,高句丽人是如何猜出了他的意图?在狄逾岭的时候,明明有大队人马跟随,可为什么在小风口,会遭遇高句丽人的重兵伏击?如果不是他麾下有两员猛士,只怕就凶多吉少了。

平壤隋军战败,但对于郑言庆而言,偌大的朝鲜半岛,就变成了他纵横驰骋的舞台。

也许在之前,他太过于顺利了!

由南到北,从东到西,他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即便是拥有一个四十岁人的成熟灵魂,可是在这样一个陌生的舞台上获取如此巨大的成功,对言庆而言,依旧是无比的兴奋。

兴奋到,他小看了天下人……

扑通!

身后突然传来一声闷响。

郑言庆回过神来,勒马向身后看去,却骇然发现,窦孝文不知为何,从马背上摔落下来,在狭窄的山路上滚了两滚之后,倒在地上一动不动。

“孝文!”

郑言庆吓了一跳,连忙跳下战马。

谢科等人则立刻散开,警惕的向四周观瞧。

窦孝文脸色苍白,气息奄奄。在他的腹部,缠着一块战袍。不过已经被鲜血染红……郑言庆倒吸一口凉气,轻轻揭开战袍,一个触目惊心的锯齿形伤口,呈现在他的面前。鲜血顺着伤口汩汩流淌,肠子从伤口处流出一节。如果不是他之前用战袍包裹,系住了肠子,只怕早就流出体外。只看这伤口,郑言庆脑袋嗡的一声响,好像炸开了锅一样,有些不知所措。

想来,是在刚才突围的时候,被高句丽人所伤。

这锯齿形的伤口,很明显是高句丽人步兵最常用的步槊所致。不过当时大家都忙于拼杀,谁也没有注意到,究竟是谁给窦孝文,造成了如此重创。最难得的是,他竟然一直强撑着,忍到了现在。

“孝文,孝文!”

郑言庆不敢用力,一只手捂着窦孝文的伤口,把肠子生生塞了回去,一边大声喊道:“金创药,快点给我金创药。”

谢科连忙从随身兜囊里掏出一瓶金创散,递给郑言庆。

郑言庆正准备为窦孝文洒上,窦孝文却突然睁开了眼睛。血淋淋的手,一把握住了郑言庆的胳膊,“言庆,莫再浪费,我恐怕是不行了……好恨,再也无法和你并肩作战,不能和你一起回家。”

“孝文,你不要胡说八道,把血止住,咱们再想办法。”

窦孝文笑了,“大丈夫当马革裹尸还……言庆,这还是你告诉我的话。如今,我敢称大丈夫否?”

“你非大丈夫,何人能当之。”

郑言庆语气惶急,搂着窦孝文,不知所措。

即便是有两世灵魂,可面临这种状况,也不知该如何是好。

“言庆,带我回家!”

窦孝文的脸上泛起一抹红光,带着些许不甘之色,“只可惜,我欠你的三个承诺,这辈子再也无法偿还。言庆……我家中尚有老母和幼弟,若你能活着回去,还请你代为多多照应。”

“我会的,我会的!”

郑言庆心中一痛。

算起来,他和窦孝文结识,已有八年。

从最一开始的仗义出手,到后来教训窦孝文,并与之相识,而后又随他参加鞠战,战胜麦子仲……一幕幕场景在他脑海中回荡。如今细想起来,这个敦实的汉子,从平壤战败之后,一直跟随着他,尽心尽力,任劳任怨,从未有过半句牢搔。可是,自己却从未过多关注他。

郑言庆更倚重谢映登,更看重沈光和郑宏毅,甚至连雄阔海,在他心中的位置,都远高于窦孝文。

如今,他要死了!

郑言庆才发觉,窦孝文之前的重要。

“孝文,你放心……你母亲若我亲生之母,你兄弟就是我的兄弟,我断不会让她们再受委屈。”

窦孝文脸上带着笑容,慢慢闭上了眼睛。

郑言庆呆滞片刻,猛然把窦孝文的尸体,摆放在了马背上,牢牢系住。

他转过身,翻身上马,看了一眼谢科等人,“还愣着做什么,立刻出发,我们要赶上大家。”

谢科如梦方醒,连忙上马,随着郑言庆向狼林山深麓进发。

一路上,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谁也无心说话。大约走了数里地,郑言庆赶上了大队人马。

只是看大家的士气,让郑言庆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

十亭人马,折了四五亭。从狄逾岭离开时,八十三辆马车,如今只剩下五六辆。麦子仲把清点了一下人数,不足五百人。也就是说,小风口一战之后,郑言庆至少折了一半的兵马。

其中有不少人,是因为小风口火势凶猛,被堵在了山口外面。

郑言庆的脸色阴沉,命人堆起柴垛,将窦孝文的尸首焚化。反正在这深山老林里面,也无需担心高句丽人追过来。站在火堆前,当他把火把扔进柴垛的一刹那,心中不禁感到茫然。

接下来,该如何是好?

自己的意图,已经被高句丽人觉察。再想要遵循之前的计划,自狼林山出,渡鸭绿江,只怕困难重重。这倒还好,计划失败,就重新制定。最关键的,是残存下来的这些隋军,一个个垂头丧气,无精打采,好像一群没有了灵魂的行尸走肉。带着这么一群人,又如何从高句丽人的重重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呢?

***

小风口一场血战,高句丽人斩杀隋军六百余人。

相对于之前的一场场战斗,这只是一次微不足道的胜利。可就是这样一场微不足道的胜利,却引得高句丽朝堂上下,欢呼雀跃。高元在得到消息后,竟忍不住抚案大笑,并大宴群臣。

“郑贼犯我疆土,肆虐半载。满朝文武,皆束手无策,唯乙支生胜之……实乃我高句丽之栋梁。”

高元立刻封乙支生为两江道大都督,兵部侍郎。

并下诏勉励,让乙支生再接再厉,务必要将郑言庆一支人马,彻底消灭在狼林山,断不可使其离开高句丽。

刚遭遇一场灾难的乙支家族,似因此而重获新生。

由此可见,郑言庆在平壤道肆虐半载,对高句丽所产生的危害,何其巨大。一位王子,两位军主,一名兵曹副将,一个新罗公主……此外,有超过五十个军寨遭遇袭击,六十七名兵曹被杀,遭遇洗掠的村庄田舍,更不计其数。迫使十余万高句丽百姓,不得不离开家园,逃入城中。

细算下来的话,郑言庆这百余人所造成的破坏,甚至被隋朝水军攻破平壤造成的破坏,还要巨大。

数月以来,平壤接到被袭击的消息,已经多不胜数。

如今,郑言庆在小风口遭遇伏击,而后逃入狼林山脉之中,对高句丽举国上下,都是一个巨大的喜讯。

乙支文德也非常高兴!

但同时,又有些莫名的担忧……

小风口大捷,说穿了只是郑言庆轻敌所致。

如今遭遇大败,那么郑言庆定然会更加谨慎,更难以琢磨。这支百人兵马,肆虐高句丽已经太久。如果让他们逃走,王室尊严何在?可是想要消灭他们……恐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隋朝皇帝撤兵之后,似乎并不打算罢手。

据中原传来消息,隋朝皇帝正重整旗鼓,蓄势待发。

按照时间来看,最迟在来年开春三四月间,隋朝大军定然会再次发动攻击。到那时候,内忧外患……所以,必须要在隋朝大军重新集结之前,消灭郑言庆这支兵马。而后集中全力,以抵御隋朝大军。

如今是十月中旬,严冬方至。

乙支文德立刻命人告之乙支生,封锁狼林山通往鸭绿江所有通路,并调集萨水两岸兵马,开始入山搜寻。找不到郑言庆,就把他困死在狼林山中……乙支文德相信,狼林山脉的严寒,亦足矣要了隋军的姓命。

一时间,萨水两岸军寨开拔行动,向狼林山方向,迅速集结。

***

入山第四天,郑言庆面临新的麻烦。

一场大雪纷纷扬扬飘落,将狼林山染成一片苍茫。白茫茫天地中,凛冽寒风犹如刀子,吹在人身上,生疼。许多隋军被冻得瑟瑟发抖,有时候一泡尿还没有撒完,就结成了冰棱子。

不过,这都还能应付。

最可怕的是,粮草告罄……

隋军携带的粮草本就不多,加之在小风口丢弃了几十辆大车,入山后就再也没有得到补充。

高句丽人,开始在山外集结。

山里面,隋军饥肠辘辘。昨天晚上,郑言庆不得已下令,将拉车的战马全部杀死,算是勉强渡过了危机。可这又能支撑多久呢?拉车的骡马吃完以后,就是骑军的战马。等骑军的战马吃完……郑言庆不敢再想!

“一俟高句丽人兵马集结完毕,必然会入山搜寻。

到时候,我们饥肠辘辘,根本无法和高句丽人作战。所以,我想趁高句丽人入山之前,杀出去。”

郑言庆召集所有军官,在一起商议。

他话刚说完,就听一名旅帅阴阳怪气道:“杀出去?怎么杀出去!我们连兵器衣甲都不全,更不要说粮草告罄,士气全无。山外,数万高句丽人集结在各个出山口,而且人数越来越多。

郑校尉,怎么杀出去?又凭什么杀出去?”

旅帅姓梁,从军已有五年。萨水之战前,他本是一名校尉,后被高句丽人俘获。郑言庆偷袭狄逾城,救出此人之后,梁校尉就变成了梁旅帅。这也让他心中极不服气。在他看来,郑言庆不过是运气好,所以才能活到现在。凭什么自己就要听从他的调遣?只是当时,郑言庆救了大家的姓命,所以梁旅帅也不好多说什么。小风口遭遇伏击,让他对郑言庆更加不服。

郑言庆道:“那依梁旅帅的意思,当如何是好?难不成,投降?”

“你……”

梁旅帅闻听,勃然大怒。

呼的站起身来,盯着郑言庆,“郑校尉,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郑言庆说:“如今只有两条路,要么杀出去,寻一条生路,要么就是当高句丽人的俘虏,也许能得活命。梁旅帅既然不同意杀出去,莫非是想要再去做高句丽人的俘虏?”

梁旅帅说:“郑校尉,你不必话里有话。

不错,我的确是做过俘虏,可这里在座的,又有几人,没做过俘虏?别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自从你领兵以来,我们两府兵马,如今不足一府。我们原来至少能活着,可现在,却要陪你送命。

你说要杀出去,又说不出个条程来。

难不成,要我们这几百个人,陪着你一起发疯,一起送掉姓命?”

郑言庆的脸色顿时阴沉下来。

麦子仲眉头一皱,“梁旅帅,依着你的意思,郑校尉救我们,难不成还救错了?”

“错不错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要陪着他送命。”

山洞里的气氛,突然间变得火药味十足。有梁旅帅这种想法的人,其实并不在少数。只是有些人,不敢说出来罢了……现在梁旅帅既然出头,自然有人站出来响应。

“郑校尉,你将我们从狄逾城救出,我们自然心怀感激。

可问题是,现在我们身陷绝境。你说要我们杀出去,总要给我们一个说法才是。否则,凭借一股勇气,冒然出击,那和送死又有何异?”

这些人,就抓住郑言庆如今没有一个具体的计划,所以肆无忌惮。

郑言庆眼睛眯成一条缝,握紧拳头……

就在这时,冯智玳风一般从外面跑进来。

一进山洞,他就立刻叫喊起来:“言庆,郑校尉……辛将军醒了,他要见你,请速随我来。”

辛世雄醒了?

郑言庆连忙站起身来。

这种时候,他也的确需要一个专家的意见。辛世雄虽然是败将,但终归是左屯卫将军……不论是从经验还是从兵法而言,远比他这个半路出家的人,强上百倍。只是在此之前,辛世雄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如今醒转过来,郑言庆这心里,不知为何,顿时有了一些底气。

“你们要计划?

我没有……

如果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只要对大家有好处,我也自当听从。辛将军醒了,我现在要去见他。你们慢慢筹谋……如果想不出什么好办法的话,那就听从我的安排!麦子仲,谢科,你二人随我一同,拜见辛将军。”

郑言庆说完,也不理洞中其他人,大步走了出去。

麦子仲和谢科也连忙起身跟随。不过在走出山洞的时候,麦子仲突然停下脚步,回头说:“诸君,我等虽遭新败,却并非没有再战之力。如果各位想要回去,继续受那高句丽人的羞辱,请自便……大丈夫难免一死,麦子仲虽不才,却不愿再为俘虏。有时候,能战死沙场,亦不失一个好选择。

我祖父尚不畏死,麦子仲亦不畏死……

好好想想,咱们在狄逾城里,过的是什么曰子。”

山洞中众人,一个个面面相觑。

直到郑言庆等人离开,梁旅帅咬咬牙,轻声道:“竖子不足与为谋,老子还不想死在这里!”

(未完待续)

爱读书屋推荐阅读:穿越三国,落魄汉室的江东之路穿越大唐我家财万贯才不要当赘婿铁血丹心,明末的逆袭之旅迷川志我吕布要在三国插满红旗三国:最强谋士穿成假太监:后宫太乱,皇帝跪求我平乱前方高能重生废太子,修仙大能杀穿皇朝寒门书生,开局捡个便宜小娇妻骑马与砍杀从岛国开始拒嫁天王老公大秦:开局祖龙先祖寒门小娇妻中州风云之霁月星辰秦昊全集小说阅读免费红楼:开局加载嫪毐模板大秦帝婿:我穿越成了墨家巨子极品大地主大唐:谁让楚王上朝的世公子,以华夏人杰掌控异世战国:让你弱国苟活你却逆天改命金兵入侵,我成了大宋救世主重生司马懿,亲身隆中为汉出仕!富可敌国,你叫我姐扶弟魔?大唐小相公我在明末有支无敌军团医妃火辣辣铁十字继承三位皇嫂后,我无敌于天下超神大军阀超级修真弃少大人,得加钱家乡纪事之我所知道的铁道游击队落榜当天,娶了个郡主娇妻回家穿越大秦,以武止戈,横扫六合!三国之我是皇太子大明百官:暴君朱厚照战皇林天龙抗战:黄埔签到百天统领北洋军阀大唐小兕子:小囊君,我又给你带好东西啦精兵强将系统,百万虎贲镇大宋国破山河在颜值太高!人在古代成魅魔了!皇帝假死?不管了,我直接登基!大唐:寒门成侯爷,揭秘卷轴疑案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陛下,饶了貂蝉吧,你阳气太重了我执天下超次元战争游戏
爱读书屋搜藏榜:丹麦崛起1890日出海东大唐锦鲤小郎君谋士骗术大齐好男人田园空间:倾城嫡女玲珑五胡之血时代寒门出了个状元郎昌明民国响马乱皇兄,这个皇位我真不要大秦:治粟内史的狂想宏图大梁:我家殿下太低调别刺激孤,孤不傻了君临天下大秦:陛下快退位,不然公子反了开局土木堡,大明战神有点慌天启新篇粉丝建言重塑大明宫廷幽处孤芳难自赏从特种兵开始的军旅生涯江山争雄大明天仙谱大明:我洪武爷亲弟!忆昔大唐贞观世天幕通万代,这是未来华夏?我,朱允熥带大明走向日不落,老朱直呼赢麻宋朝玩主三国争霸,最强六边形战士三国:武将拉满谁能拦我一统全球穿回元末闹革命一起当兵的日子三国:我曹操,小乔请自重重生于红楼末年天骄狂尊我在大秦当榜一大哥大唐:开局迎娶李秀宁天幕视频,给古人亿点点现代震撼北宋:武大郎变成高富帅!重生之废材皇子缔造理想国度瑟瑟惊蝉永远的兵魂大秦神捕重生之这个崇祯有点萌秀才无双大唐太子爷我,怎么可能有很多娘子!幻之盛唐开局造反:女帝请自重庆熙风云录枭风寒门枭士
爱读书屋最新小说:扶苏双穿: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大夏九皇子与紫微星宿传说:星辰归途录天问:大秦末路风波亭外大唐,我真的是来作死的饥荒年,我来拯救快饿死的少女桃花酒赠君,往愿君安康崇祯一拳歼八百,全大明跪喊真神三国:一代谋圣陈渡三国:我在三国支教红楼:贾政从教坊司救人挽大明天倾:从驿卒开始签到北疆,开局召唤霍去病穿越大秦之我和始皇帝抢下班明末:开局一把刀,天下任我枭三国:开局带走孙家小萝莉醉剑江湖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帝王串串烧大唐:家父程咬金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